「307」或问未发已发。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
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词调俱去,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对曰:“古人制管侯气,恐是求元声之法。”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曰:“心如何求?”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本:何尝求之于外?”曰:“古人制侯气法,是意何取?”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侯灰管,必须定至曰: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298」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299」“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
「300」“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301」“今人于吃饭时,虽伏二事在前,其心常没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愦,所以收摄不住。”
「302」“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303」先生叹曰:“世间知学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崇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304」问:“良知原是中和,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305」“‘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306」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