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性命攸关时都表现得无所畏惧。1938年,维也纳伦理文化协会两名奥地利领导人被希特勒盖世太保逮捕,为争取他们获释,当时70岁埃利奥特前往柏林,花几个月时间与盖世太保谈判。通过行贿,埃利奥特成功地将二人从纳粹德国解救出来。1942年他去世时,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罗杰·鲍德温称赞他是“个机智风趣圣人……他是如此爱人,对他而言助人无小事”。
多年来,奥本海默兄弟每周在伦理课上就是与这位“机智风趣圣人”面对面进行讨论。多年后,当他们已经成年时,埃利奥特写信给他们父亲说:“不知道对你孩子们有多大影响。和你样,因他们而感到欣慰和感恩。”埃利奥特教授伦理学采用是种苏格拉底式讨论,学生们就具体社会和政治议题展开讨论。“人生问题教育”是所有高中生必修课。他经常向他学生提出些两难人生选择,比如在教书育人和报酬丰厚箭牌口香糖厂工作之间他们会如何选择。奥本海默就读期间,“黑人问题”、战争与和平伦理问题、经济不平等和“两性关系”都曾在课上引发激烈争论。在高中最后年,奥本海默参与过对“国家角色”深入讨论。课程中有节“政治伦理问答”,其中涉及“效忠与叛国伦理问题”。这种针对社会关系和国际事务教育非同般,它在奥本海默内心深深扎根,并在未来几十年中结出丰硕果实。
***
“是个装模作样、乖巧得令人生厌小男孩,”奥本海默回忆道,“小时候生活并没有让为这个充满残酷和痛苦世界做好准备。”他那如庇护所般家庭生活没法让他“自然健康地长成个臭小子”,但是可能连奥本海默本人都没意识到,这样成长经历让他拥有强大内心,甚至还有肉体上坚忍。
因为急于让奥本海默走出家门和同龄男孩在起,朱利叶斯决定送14岁奥本海默去参加夏令营。对大多数参加夏令营男孩来说,凯尼格营地算得上是处充满快乐和友爱山中乐园。对奥本海默来说,这却是场劫难。他种种表现让他成为营员们攻击目标,这些青少年对害羞、敏感或不合群孩子毫不留情,甚至以此为乐。那些男孩很快开始叫他“美人儿”,还无情地嘲弄他。但是,奥本海默拒绝反击,他避开体育活动,沿着小径散步,收集岩石。他还交到个朋友,这个朋友记得那年夏天奥本海默痴迷于乔治·艾略特作品。艾略特代表作《米德尔马契》深深地吸引他,这也许是因为它深入探讨个他很好奇问题:人世离合对内心世界影响。
然而,奥本海默犯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