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道德无限拔高,把个人私德当作公德,这种做法只会得到个结果——就是道德变成上位者盘剥天下鱼肉百姓工具。
有道德=脑残炮灰=其家衰亡=生活困难=百姓闻德色变=避而远之,那影响下来,结果会是怎样,就是很清楚事情。
三个大臣闻旨,都是心有算计,沈轩起来说着:“王上圣心默运,已见大仁,制法非日之功,臣等当领王上之仁,详参历代得失,仔细揣摩、小心删易
才坐下,方信就说着:“孤称王建制,欲定人心,先制礼法,不过法典当尚简白,军法、民法、刑法、大律,都当有别。诸卿可闻孔子责子贡让金,又善子路受牛乎?”
这两个典故,在场人熟读经典,当然不会不知道。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又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意思就是,鲁国有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次,孔子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哎呀你采取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本国同胞赎身。你如果收回国家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
子路救起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头牛,子路收下。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定会勇于救落水者。”
“子贡有金有义,赎人而不取于鲁,是以为善,然天下人几人能达?道德者,种子也,时时培养,才得成长,如天下人以为君子之道,在于天上,又几人愿而习之?”方信从容而说着:“因此孤之立法,就在于养德,而养德不能弃利,何也,万民多苦,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所得仅仅养家糊口,如为善无所报,岂为能善?”
说到这里,方信起身,背着手踱步,片刻之后,又用黑幽眸子扫看三个大臣,说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善者不以微薄之功为小,故能成其贤哉,望诸卿立法时,能记得孤之用心才是。”
“是,王上洞察玄理,明见微毫,臣等自当悉心凛遵,以为新律之纲!”
这段话意思更是清楚,百姓本已艰难,上有父母要奉养,中有官府盘剥,下有孩子要抚养,生活都不够,还想着宣传“无条件奉献和牺牲”,举着子贡典型要求人,那就已经失道——道德目,是为创造更好时候,而不是牺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