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典故,便把大佬们心态表达明白。大佬们诉求简单明,要求官府“立石严禁,以杜凿伐”,彻底禁绝烧灰行为。
谭昌言是县官,自然知道婺源有烧灰营生,更知道这产业利润有多大。光是清华镇税卡,每年就能从石灰贸易里收得上千两白银。
这大利润,足以培育起个巨大利益集团。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自古赚钱生意最难动。乡宦说禁绝容易,官府真要厉行查封灰户,搞不好会掀起场大骚乱。谭昌言为官谨慎,可不想轻易蹚这摊浑水。
于是他很快做出批复:“合帖生员程世法等,前往船槽等处地方,勘明议报,以凭定夺。”
既然程世法认为是龙脉风水问题,那便请这位生员再去次,详细调查下到底有多少灰户
低也曾是副部级高官。
唯例外,是刚刚得同进士出身余懋孳,他是婺源两科独苗,还未授官职,但已有资格与这些先贤同列共署。
这三十四人,个个身份优崇,人脉深厚,可以说是婺源县实际上统治者。在他们之后,还开列有八位举人、八个贡生,以及三个廪增附生。
举人不用多解释,贡生是指那些被府县选送入国子监优秀生员,大概类似于特招或保送。而这个廪增附生,就非常奇怪。
明代儒学官校有人数定额,朱元璋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称为廪生,由国家每月发米养活。后来随着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读书人越来越多,但祖制又不能变,怎办?官府只好再增加部分名额,这部分人叫“增生”,不享受廪米待遇。后来“增生”名额也不够,再添加部分,叫作附生,即附学生员。慢慢地,廪、增、附变成三个学生等级,刚入学统统是附生,如果考试成绩好,可以升格为增生,再升廪生。
换句话说,廪增附生就是婺源县学里学生仔。
这些学生何德何能,能跟前面那些高官学霸同列?原来这三个人叫俞起震、程元震和程世法。很明显,程世法是“龙脉被毁之说”首倡者,那两位同学曾跟他起结伴勘查。所以他们三人虽然身份低微,但仍可以附骥凤尾,篇末署名。
谭昌言看完具呈名单,胆气已然弱半截,赶紧往下看正文,瞧瞧这些大佬到底有什诉求。
正文倒不算长,三百多字。开头简述下婺源风水龙脉有多重要,然后笔锋转:“近龙愚民乃以射利之故,伐石烧灰贩卖,以致龙身被削,肢爪被戕。故庚子秋闱脱科,癸卯贤书仅二。生等蒿目痛心,恐石尽山赭,不独人文不振,将来尤大可虞。”
“蒿目”词,出自《庄子》“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引申为忧虑地远望着那艰难时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