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千五百万人,是已经安定下来生产人口,而且处于官府控制之下。只要朝廷愿意,可以追查到具体任何户状况,掌控力远超从前。自宋末至元末百多年,这是中央政权第次如此清晰地解天下人口多寡。
这对新生大明政权来说,意义重大。
正当诸多官吏长舒口气,觉得大功告成之时,大明朝廷又宣布:户帖统计是项长期性工作,人口会增长,田地会变化,从此以后,每年地方上都要进行更新,每十年要重新造册。
原来这切,都只是铺垫罢。
真正大戏,要等到十年之后。
们返回籍贯所在地,但如果有人不愿意回去,也没关系,可以在本地落籍,样可以授田登记。
不过,无论是权宜之计还是规划卫所,都只是表面原因。其实朱元璋沿用职户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控制欲太强。
这种制度弊端多多,但特别适合维持稳定,而稳定是新生朱明王朝最重视。在朱元璋心里,老百姓最好老老实实待在土地上,别到处溜达生事。
不光朱元璋这想,明清两代对职业户制,也颇多正面评价。比如万历年间有位礼部*员晏文辉赞誉说:“洪武旧本,由(犹)木之根、水之源也,木有千条万干,总出根;水有千支万派,总出源。人有千门万户,总出于军民匠灶之籍。”清代学者朱奇龄更是进步分析说:“既有常业,有令世守之。则父兄所以教其子弟,子弟所以拳其父兄者,无非各事其事,童而习之,其心安焉,不见异而迁焉。”
朱奇龄分析,真正是切中肯綮:你生下来,职业就注定,不会有别想法,自然不会瞎折腾——此所谓“其心安焉,不见异而迁焉”。官府方便管理,社会也能少闹点矛盾。
换句话说,为保证安定团结大好局面,朝廷并不在乎牺牲掉社会活力和个人自由。
这个职业户制度是特殊历史时期妥协产物,在稳定明初局面方面有它意义。没想到朱元璋试用下,觉得太好使,干脆把它当成个常规,代代传下去。
不清田,职业户,从上述两处细节可知,设计者在份薄薄户帖里埋藏用意,实在深若渊海。
这次户帖大登记,从洪武三年年底直持续到洪武四年年底,前后整整年。因为策略务实、设计周详,加上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很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顺利完成任务。
虽然这次普查原始记录并没留下来,但根据种种记载推测,总注册人口数在五千五百万以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