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出身朱元璋有他务实面,也有拍脑袋异想天开时候。在户籍制度设计上,他深谙基层弊端,手段施展得极有节奏,不出二十年便完成前朝所未能完成版籍大业。可到黄册库建立之后,涉及钱,他却变得很天真。
朱元璋觉得,如果单独为黄册库编笔预算,会导致开支总数上升,这笔负担最终会落到底层农民身上。他拍脑袋,想到个好主意。
在黄册库投入运营之后,朱元璋是这安排:所有*员和监生相关支出,由国子监负责,如果不够,则由都税司以及江宁、上元二县补足;纸墨之类文具支出,由刑部、都察院负责,不够话,再由应天府补足;房屋、册架、过湖船只、桌椅板凳之类,由工部负责添造修理;至于其他琐碎支出,则由户部负责。
处花费,居然要七八个中央和地方各个衙门来养活。
朱元璋是这想:每个衙门经费,肯定会有结余。把七八个衙门结余汇总起来,便可以在不增加支出情况下养活黄册库。不至于浪费各衙门余钱,二不至于再从百姓身上征敛,多完美。
帝国角繁荣性崩塌
曾经有人满怀感情地如此赞颂后湖黄册库:“天下黄册,该载户籍、事产,实国家重务,亿万载无疆之根本也。”
大明治政国策,乃是以贮存其中版籍档案为基础,说这里是“国家重务”,不算夸张;而历代皇帝对于这个库房重视程度,亦当得起其“万载根本”地位。
可如此重要处机构,从初建之时起,便面临着个离奇窘境、个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困扰千古难题:
没钱。
可稍有财务经验人都知道,这个看似完美结构,运转起来有多可怕。
任何个部门,在不涉切身利益事情上都会消极怠工,所以KPI必须和他们职责相对应。户部和国子监负责部分还好,毕竟是本管业务。像刑部、都察院、都税司之类机构,跟黄册库关系不大,凭什每年给你钱啊?
朱元璋在世之时,这套“吃百家饭”制度尚能有效运转。等到他去世,各部门便互相
更准确地说,是户部从来没有编列过相关预算。在朝廷账本上,从来没有这笔“后湖黄册库开销”支出。
这可真是离奇。朝廷这重视后湖黄册库,怎会不拨款呢?
藏书花费没有养兵那夸张,可是库阁册架日常修葺、管库人役吃喝拉撒、器具船舶购买整治、官吏监生薪俸廪米,这都是要花钱。更别说每十年次驳查,几百人在岛上起居消耗,开销更是巨大。
后湖黄册库自己不是生产部门,朝廷不给钱,日常工作怎展开?
这事,得怪大明总设计师朱元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