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旅程持续足足两年时间,其间诸多波折。即使做足准备,仍旧低估这个题材创作难度。别且不说,
以来疾病、医疗和卫生》到马金生《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社会文化史研究》;从《吴淞卫生示范区档案》到《红十字会历年征信录》……忽然意识到,人内心渴望是无法抗拒,早晚有天要向它妥协。
于是在二〇八年,正式开始前期调研。这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过程,把市面上能找到相关资料都扫荡遍,翻遍学术文库、二手书市场和各地图书馆,走访很多老医生和老专家,还挖空心思进入华山医院旧档案库。甚至考虑过找个医科大学报门基础课,学上两个学期——当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成行。
调研持续差不多年半时间,到二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把《两京十五日》定稿交给编辑,甚至没等到次年新年,在同月三十日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个新文档,郑重其事地敲下“华山医院,第章”几个字。
当时并没预料到,两个月之后,全球进入疫情时代。每个人命运都发生巨大变化。而作为新创作中心华山医院,再度进入中国老百姓视野,变得人人皆知。
度想放弃这个项目,生怕被人误解是追热点、蹭热度。但随着写作和调研深入,发现当下疫情种种现象,其实与当年有着惊人相似。在那个时代,中国多次面临深重公共健康危机,席卷全国时疫几乎每年都有,也同样有许多白衣侠士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用自己专业知识拯救万民于水火。这种“苍生大医”精神,从那时起就脉相承,绵延至今。
分享些搜集来抗疫老故事给周围人听,所有人都深深为这些故事与时下抗疫相似性而震撼。他们听完之后,无例外都会感叹句:“都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事情。”
是呀,原来还有这样事情,可惜他们都不知道。
关于中国近现代医疗故事,公众解得实在太少。这些大医事迹,只停留在学术专著和些回忆录里,乏人问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在那个艰苦时代,曾存在这样批人,怀着强国、保种理想,默默地支撑着国家和民族健康事业。
忽然有种责任感。既然接触到这些资料,既然也被他们感动,为什不把这种感动传递出去呢?如果让更多人解到医界先辈情怀、功绩和做出牺牲,那对于当下疫情时代,人们就能多分理解、深点思考,更能体会医疗工作者不易和伟大。
所以犹豫周之后,决定还是继续写下去,方不违本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