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刚[1]
楸帆年初跟讲他最新写作计划时,正在读篇讨论神经网络里注意力(Attention)机制论文[2]。最近几年,对用程序模拟人类认知有特别兴趣。当然,所做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与楸帆科幻写作不同:楸帆向人类解释科技异化作用与社会风险,则向机器解释人类懒惰天性与趋利本能。
罗伯特·斯蒂文森《化身博士》讲个因发明药水而得以在虚伪社会人格和残,bao恶魔人格之间切换故事。在纳博科夫眼中,《化身博士》既不是典型侦探小说,也不是寓言或讽刺小说,而是“个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般散文体小说虚构故事”。纳博科夫本人甚至有种关乎味蕾感受:“这本书具有种令人愉快葡萄酒味道。”[3]
楸帆作品在看来,也往往具有这种非典型、散发着诗歌和葡萄酒气息特征。当年在《荒潮》中读到类似“QNB能引起大脑神经末梢受体不可逆器质性改变,他们将终生生活在谵妄、恐惧与幻觉中,无法超脱”句子时,并没有阅读般意义上“生物朋克”作品或是玩《生化危机》游戏时强烈代入感,反而获得种站在旁观者角度,解构个由人、机器、资本与工业时代遗存、生态风险与未来谶语等组成复杂系统机会。
类似地,小说《人生算法》主人公利用轮回机器叙事捷径,获得重新旁观并解构自己人生历程机会。但这种旁观和解构又被楸帆“别有用心”地引向更为复杂因果纠缠:“因陀罗不是个线性游戏,不是你选什,就会有对应故事线和结局。你变,整个世界都会跟着你而变,这是它奇妙之处。”
楸帆许多写作尝试,都会从个新角度刺激读者味蕾或其他感官。《造像者》中有关神像塑造、破坏与探寻主线,以及AI(人工智能)相机与人类摄影师竞争主线,本身就是社会和科技相互纠缠最好隐喻。两条故事线浑然就是两个相对而坐食客,边大声咀嚼美食,边打开胸前金属面板,相互展示腹腔中由齿轮、铰链、电极与管线构成消化系统。
毫无疑问,楸帆在写作时会努力打穿未来与现实、科学逻辑与科幻文本之间固有屏障。个人感受或猜想是,楸帆科幻文本创作正走入个人类与科技相互解构未知领域。
从外行观点看,人类创作与机器算法这两件原不相干事情,正无可救药地混淆在起。网上曾经流传过由人工智能算法自主创作“仿哈利·波特”小说章节[4]。段时间里,各大媒体更是传遍个耸人听闻标题:“Facebook关闭失控AI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