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这源于件事情发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办公室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杭州,在这里所寺庙中,他见到位禅师。
据庙中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对象。
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物,明天又“格”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个偶然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问题。
这里先提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就不凑这个热闹,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下这句话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个深奥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世界和们是不同,这位哲学家世界是分裂成两块,块叫做“理”,另块叫做“欲”。
王守仁即刻拜见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启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但却有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理”,幸福生活就来,那好处多去,天下安定,世界和平,宇宙也协调。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飞车抢包、调戏妇女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多欲望,吃饱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些乱七八糟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理”,去对抗主观人心“欲”,而这才是世界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追求理想中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欲望。
这是个对后世产生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理论,到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各级教育机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