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标准越难达成,评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
所以最终能赢得公认,获此殊荣,只有三个人:解缙、杨慎、徐渭。
作为永乐大典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而跟皇帝过不去,聚众闹事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三人之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人物。
获此殊荣,此人实在当之无愧。
只是因为他爱管闲事,因为他忠于职守,因为他报效国家执着。
俞大猷就是这样个执着人,因为执着而伟大。
其实直以来遭受不公正待遇俞大猷并不孤独,因为有个人始终在注视着他,这个人就是胡宗宪。
通过几年观察,胡宗宪解并理解这个人,他相信此人正是他苦苦寻找理想人选,并将成为他得力助手。于是当嘉靖三十五年(1556),都督刘远因为作战不利被撤职后,胡宗宪通过赵文华关系,获得内阁支持,将俞大猷扶上浙江总兵官(大致相当于浙江军分区司令员)宝座。
这是胡宗宪找到第个关键人物。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平生大癖好是给自己取名字外号,曾用名数不胜数,如徐文清、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等等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还是徐文长。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兄绝对符合张小姐说法,因为他出名时候,只有十岁。
在上小学三年级、汉字尚未认全年龄,徐渭已经完成项壮举,他通读著名文学家杨雄名文《解嘲》,但这位牛人并不满足于读懂,他还别出心裁,改写这篇著名文章(即今天所谓恶搞),最后还给自己大作起个比较对仗名字——《释毁》。
徐渭绝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他少年时期传奇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
但随着抗倭工作不断深入,胡宗宪发现,他精力和智商已经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事务,所以绝顶聪明胡宗宪,决定招聘个幕僚,而招聘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比他更聪明。
很快,他就找到第二个关键人:
四百年后,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瞻仰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这句话通俗意思是,如果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满意足。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