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消息后,只说句话:
“凭尔几路来,只路去。”
仿佛看见,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拼,以杜松、刘綎能力,是顶不住。
实力,这才是失败真相。
杨镐错误,并不是他干什,而是他什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不可能。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四部。
人送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这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嫌疑。
但认为,以杨镐智商,做出这样事情,实在是不奇怪。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六万余人交给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
按照杨镐想法,仗是这打:努尔哈赤要呆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就分,打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
在成功干掉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个基本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