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德行与罪恶观念以及有关善与恶既定法则都从头脑里清除出去,并心想给自己另外找出套生活准则。他不知道生活中是否非有准则不可。这也是他想弄明白个问题。显然,世上好多似乎正确准则之所以显得正确,只是因为从少年时代起,人们就是这样教育他。他读过许多书,但是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帮助,因为这些著作都是基于基督教道德观念撰写,甚至那些再三强调不信基督教义作者,最后仍满足于依照基督登山训众[1]戒律,制定出整套道德规范。如果只是为明白你遇事必须完全像别人样为人处世,那似乎实在不值得去读部篇幅冗长论著。菲利普要想弄清楚,自己究竟该如何为人处世,他认为自己能够不受周围舆论影响。可是他仍然得生活下去,因此在建立套处世哲学之前,他先给自己规定条临时准则。
[1]登山训众,指耶稣在山上对其门徒训示,即《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到第7章所记载耶稣基督讲道,内容系基督教基本教义。
“尽可能按自己意愿行事,只是得适当注意街角处警察。”
他认为自己在旅居巴黎时最宝贵收获,就是精神上得到完全自由。他终于感到自己绝对自由。他曾随意浏览过大量哲学著作,如今他欣喜地盼望安享今后几个月闲暇时光。他开始随意阅读,怀着激动心情探究各种理论体系,指望从中找到某种可以控制自己行为指南。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陌生国度里游客,面奋力地向前进发,面为这种胆识而陶醉。他情绪激动地读着各种哲学著作,就像别人阅读纯文学作品样。旦他在气派堂皇词语中间发现自己早已朦胧感觉到东西,他心就禁不住怦怦直跳。他头脑只能思考具体问题,涉及抽象概念领域就不大听使唤。然而,即便他无法领会作者推理,但随着作者迂回曲折思路,在深奥难解学海边缘巧妙穿行,仍能感受到种奇特乐趣。有时候,大哲学家们似乎对他已无话可说,但有时候,他又从他们言辞中辨认出个自己感到亲近熟悉智者。他就像是深入中非腹地探险家,突然闯入片开阔高地,上面长着不少参天大树,还有着片片草地,因此,他以为自己是置身于英国公园之中。菲利普喜欢托马斯·霍布斯[2]那富有活力、通俗易懂见解,对斯宾诺莎则满怀敬畏之意。在此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清高、如此孤傲严厉哲人,这使他联想起他所热烈赞赏罗丹[3]那座雕塑《青铜时代》。另外,还有休谟[4],这位可爱哲学家怀疑主义也引起菲利普共鸣。菲利普十分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