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这间屋子里和马林坐着人还有鲍比·邦茨、斯基比·迪尔、梅洛·斯图尔特,还有迪塔·汤美,他们就是要贯彻他意愿人。
这间会议室是伊莱·马林最常用,里面陈列画作、桌椅和地毯总价值达两千万美元,算上水晶杯和茶具话,还要再添上五十万美元。面对众人,马林感到骨头都快支撑不住身体。他诧异,每天向世界展示个无所不能形象竟变得如此困难。
清晨不再让人振奋。剃须、打领带、系衬衫扣子让他疲惫不堪。更危险是意志变得薄弱:他开始同情权势不如自己人。如今他越发重用鲍比·邦茨,给他越来越大权力。毕竟,这个人比自己年轻三十岁,还是自己挚友,多年以来,直忠心耿耿。
邦茨是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三十多年来,邦茨是马林亲信,经年累月相处使他们亲密无间、形如父子。他们配合默契。年届七十以后,马林心肠变得太软,许多必须要做事情,他已经心有余力不足。
邦茨从导演手中接管电影,把片子改得更符合大众口味。他跟导演、影星和编剧讨论收入分成,用上法庭逼他们接受个小数目,或者迫使大腕儿们,尤其是编剧,签下条款苛刻合同。
对于编剧,邦茨连空头许诺都不愿意给。没错,要想开拍,得先有剧本,但邦茨相信,作品成败靠是演员阵容、明星力量。导演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你钱。制片人虽然也十分乐于坑钱,但要启动部电影,少不他们那种旺盛精力。
那,编剧们呢?需要他们做,不过是在几张白纸上开个头。然后你还得再另雇十几个人完成。制片人敲定情节,导演开始拍(有时候拍出来是完全不同电影),影星们用点点滴滴灵感即兴编几句对白。接下来,电影公司创意人员对照着又长又细致备忘录,给写手提意见和要求,提供情节。邦茨见过好多次,某个著名编剧写出来剧本号称价值百万,也拿到百万美元酬劳,结果等到电影最后拍出来,连个情节、句对白都没用上。伊莱对待编剧态度当然会软些——不过是因为他们在签合同时候好欺负罢。
马林和邦茨辗转于伦敦、巴黎、戛纳、东京和新加坡,把片子卖给电影节和院线。他们决定着年轻艺术家们命运,他们就像皇帝和宰相,共同治理着个帝国。
伊莱·马林和鲍比·邦茨致认为,那些明星,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全是这个世界上最忘恩负义白眼狼。这些心怀希望纯艺术家,奋力往上爬时候什条件都答应,他们积极热情,得到机会感激涕零,旦功成名就,马上就变。勤劳小蜜蜂成愤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