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篇文里就是顺承中二比,以“盖其声之美”开头,仍是从音容两方面作比偶句,又递进层,深入解释韶乐之美不仅美在音律乐舞,更美在其淳化风气之德。
八比文章到此已经完六比,只剩下最后两比和个散句结尾。崔燮看到下课希望,精神微振,拉长笔记本,将笔尖虚虚提在新页白纸上,等待记完这最后点关窍。
林先生也有点放松,指着文章最后那对比偶句说:“五六比之后,文题意思差不多讲尽,七八比就再次总归本题,呼应上篇全文。”
最后两比要点在于收束,束而不断,引出悠悠余思令人回味不绝。毕竟底下还有个大结待写,不能真把这两比当作结尾。
“过去也有制义大家舍最后这两比不作,不过去年会试后出程文是以最后两比收束全文,
互联网,没有电影,也没多少书可看时代,估计他看完也能怀念三个月。
当然,不知肉味就算。
他指尖在桌子上敲出节拍,反复吟诵几遍,赞叹道:“读先生这两句,也有心融于文字之间,百读而不倦感觉。”
先生淡然地、微微地笑,指着那两句比偶对句说:“这两句用是剖为两手法,将韶之美分剖为音之美、舞之美。若换意思单题目,就将其题外之意补进去,或是正反、或是明暗,相互呼应着阐释题目,但又不能把题目步写尽。”
指尖划,略过下面散句说:“二比提起全文后,可以在此用三四句散句点出题目,使文章处处扣题,上下浑融体,不致散漫拖沓。若是前面入题部分已点明全题,也可以略过不做。”
散句之后又是对与前二比内容相承接对句——这年头也很淳朴叫作三四比。
这两比中以韶乐之声比凤鸟之鸣,以九韶之舞比百兽率舞。粗粗看来,三四比只是承接二比,将题目中《韶》尽美之意加以闸发,但凤凰鸣叫和百兽率舞在经书里又有别意思,那是指代圣王之世。
所以这两句不只描摹乐舞音律舞姿,更是承上启下,往前扣步题目,写出《韶》乐之善。
林先生浅浅地摇晃头颈,无声地吟咏着那两句得意之作,点拨道:“三四比是全篇脊梁,承上落下,从题目上半转入下半,要转得利落稳妥。或用二三句,或用五六句,不要太长。之后再用几个散句过接,直入下半题。五六则算是三四比补充,写尽下半题之意。
“这两句就是‘起承转合’中‘合’,可以承接三四比内容,也可以更进步阐发题意。五六比开头要以虚字开头,承接上文用‘盖’‘惟’‘若此’‘是故’;若不顺承三四比而另开新意,就用‘且’‘况’‘或谓’这样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