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记笔记当然轻松,崔燮也满心欢喜地收起纸笔,盯着他板子听课。
讲罢邻韵相通,又讲换韵。作古诗不必似律绝般韵到底,两句便可换韵,只是换韵那两句,第句最好押韵。若想多作几句再换韵,也可四句、六句、八句……倒没什特别限制。
可没有限制,也就意味着要写长,不长就连换韵都不够。
崔燮背过不少汉唐乐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三吏》《三别》之类,特点通个字,就是长。前世上学时背着都觉得费力,考完试就恨不能都还给老师,如今虽然背古文背多,显不出它们长和难,但要自己学着写起来……
往好处想想,万他能写出首流传后世古诗,让那些小学生们痛苦背诵,也算不负此生。
人家呢。”他还没发展到下乡支教地步,却是常常到居安斋视察,偶尔看到衣着寒素书生,便跟他们推介铅笔好处。
说着说着,他忽然想起来:“上回给你留作业做没,拗体诗不讲平仄声律,应当是容易作,怎还没见你交?”
……
这不是家里事多,时忙忘吗。
好在陆举人要不是极严律诗,不需推敲也能作出来。崔燮略作思索,当场接过铅笔题首:“京郊产石涅,闺阁用画眉。时人重螺黛,奚知此物奇?入窑经百炼,临纸作万言。贫家得此笔,不复忧学资。”
他嘴角露出丝神秘围笑,搓搓手,倒有些期待今天家庭作业。
陆先生刚在木板上写“三平调”,回头看到他眼冒精光,脸兴奋模样,不禁皱皱眉:“方才就讲讲拗句如何收尾,你笑什?莫不是心跑到别处?”
崔燮连忙摇头,解释道:“学生只是从前写律诗时深以押韵、对仗为苦,如今随
反正不管平仄格律,对仗要求也不严,临时现编也不费劲儿。
陆先生看着这诗笑道:“叫你作拗律,你就作成文章,倒真是古朴直白。不过颈联能对仗,整首诗韵到底,还在律诗品格之内。若真作古风还能再活泼些,譬如你用这个‘支韵’,也可在诗中用邻韵‘微齐韵’,不过只能平声相通,上去相通,入声却是万不可与其他韵部相通。”
他手边就有白板、铅笔,拿起来在上面写平上去三部归类而成,可以邻韵相通十五大类,而入声则单独归八类,不可与平上去相通。
古风押韵,越到后世实际上是越宽,唯独入声卡得严苛,倒是和《中原音韵》中入声摊入“平上去”三声,南戏中入声可与平声押韵作法正相反。
崔燮也要拿笔记本记下,陆先生捋捋胡子,得意地朝他摆手:“你就好好听着,回头拿这板子去抄,不要在讲时分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