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交上去卷子当场便有弥封官弥封,眷卷官眷抄成朱卷,再无泄露身份之忧。
六部九卿堂上官此时都在文华殿判卷。
他们判卷日子只有不到三天,十五日考完,十七日下午就要填榜,十八日早上朝时新进士就得到金殿上陛见,自然也没有让人慢慢批阅工夫。考卷批批送进来,众考官只略品文字,便给画圈点尖竖。
部院*员个个忙得头晕眼花,四位阁老待遇稍好些,诸官选在二甲里才交他们复批,落在三甲就只消最后略翻几眼,没有极优秀也就不捡出来重排。
而复批到最后,就要拣出十二份最优秀卷子递到御前,请天子亲自批阅。
得选有经验旧将,不可让那些出身武将世家子弟拿边关当作历练场所。将官得人,军士更要加强操练,军士数营合操,弓弩、神铳、火箭、刀枪……都要练熟。
而接战时更不可畏怯敌将,只管守在城内,任由虏寇绕过本城侵扰内地。据城待战,不若多洒探马于送外,早知虏寇动向,预备兵马器械主动出击。
唯将官敢战,军士能战,这仗才能打得赢。
虽然虏寇纵横草原、兵强马壮,本朝马匹和军士骑术比不对方,可们能比战术啊!边军依城而战,容易补充粮草、兵械,又熟悉城外地势,还不能“敌进退,敌驻拢,敌疲打,敌退进”?
“故臣即今之势以权战守之策,盖必以战为守,庶可以折方张之虏,而奠不拔之基也!”
他们从三月十五下午拿到第份卷子便开始忙碌,直到此时才能稍歇。吕首辅拿着十二份佳卷笑道:“往年试礼用、治乱多,今年策兵事,还当这些举子们承平日久,写不出什切实可行实策,却不料还有几名举子答得极好。”
他已会
这篇文本就有底本在,只是依题目稍更改些词句,自然写得极为顺畅,个上午就妥妥当当地写完两千五百余字。然而写完之后,他也并不急着誊抄,更不急着交卷,只是拿在手里反复修改,字句都斟酌到改易不动地步。
倒不是他底稿写得粗糙,必须精修,而是殿试时四位阁老都是要做读卷官。他怕交卷早,满场就这份卷子递到考官手里,桓老大人会猜到他身份,故意压低名次。
桓小师兄虽然心向着他,可那位老大人却肯定对他心怀不满——若不然桓文怎敢到他家打脸,桓凌怎能为他去福建?
他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正小心无大错,把这篇做好卷子从午饭前活活抄到给烛时。
到这时候,若非只差两段没写完,就都强令清场。他看准交卷人最多时候插进队伍,到考场门口受卷官处缴卷,便安心地收拾考篮回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