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公早就保不住……这个结论并不是梅长苏第个说,誉王府谋士们在合议时也曾有多人提过,不过当时大家主要意思还是指主审靖王是个牛黄丸,软硬不吃脾气,又是悬镜使亲自出马收集证据,要翻过案来几乎不可能云云,全都停留在操作层面,让誉王心里还存着丝侥幸。可今日梅长苏三言两语,断是他根本,明明白白指出庆国公保不住,不是因为保起来很难,而是因为根本就不能去保他。
誉王不同于太子,是个本身很有判断力人,梅长苏点,他就知道事实确如此,方才团兴头顿时荡然无存,心里沉甸甸。其实庆国公对于誉王来说,并没有多深私人感情,可他却是在军方普遍态度暧昧情况下,唯公开表示支持誉王武臣,而他元老身份,也足以号召起批门生故旧,因此显得格外可贵。不过若是几天以前,这份失去虽然沉重,但还是可以勉强忍受,然而当秦般若向他密奏谢玉已倒向太子情报之后,他就越发感觉到庆国公对他重要性。
大梁国制,文武臣之间泾渭分明,除皇室宗亲外,文臣不封侯,武臣不参政,品以下,不能兼领文武双职。文臣晋升可以既靠考核,也靠上司或皇帝青睐提拔,但武臣们晋升则必须要有军功才行,不能单靠皇帝偏宠。正是由于这个传统,使得大部分武臣对争嫡之类与军务无关政事不太感兴趣,因为就算冒着极大风险卷进去选对新君,没有战场上实实在在军功也得不到升赏,实在是不合算买卖,还不如乖乖作壁上观呢。只有早已凭军功升至品,已封侯或拜帅武臣才不受这些限制,可以得到皇帝任何加封,从而求得超品级待遇和家族世袭荫赏。而目前大梁天下有这个资格武臣,不过只有五人而已。
这五个人偏向,就代表着大部分武臣们态度。虽然从现在情况看来,五人中除庆国公明着支持誉王,宁国侯暗里支持太子以外,其余好象都置身事外。
当然,最终影响皇帝确定传位人选因素中,有八分还是要看太子和誉王在政务上表现以及争夺六部实权较量,但余下两分,皇帝还是免不要参考军方偏向。
纵然誉王有信心在那八分里占得太子上风,但只要未能把差距拉得很大,那这余下两分,仍然有可能导致颠覆结局。
何况武臣态度,历来都最难把握,大部分武臣为规避风险,从来都是不偏不倚,问摇头三不知,只等最后关头被皇帝当面问到,才会在龙耳边悄悄说出个名字,决不传第二人之耳。这样虽得不到新君格外爱宠,但也不会招来祸端,野心不是那强烈人,般都会选择这种方式。
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