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成君曾有言:《吕氏春秋》,王道之学也。”
“文信侯自己,自己,如何认定?”
“文信侯尝言:《吕氏春秋》便是《吕氏春秋》,无门无派。”
“自成家。可是此意?”
不周之处,尚请先生见谅。”
“礼随心诚。秦王无须介怀。”
“先生通达,嬴政欣慰之至矣!”
简洁利落却又厚实得体几句开场白,李斯已经掂量出,这个传闻纷纭年青秦王绝非等闲才具。所发两问,看似闲适论学,实则意蕴重重,直指实际要害。你李斯既是荀子学生,如何却为别家学派做总纂?是你李斯抛弃师门之学另拜吕门,还是学无定见只要借权贵之力出人头地?《吕氏春秋》公然悬赏求错,轰动朝野,你李斯身为总纂,却是如何评判?此等问题虽意蕴深锐,然回旋余地却是极大。大礼相请,虚怀就教,说明此时尚寄厚望于你。若你李斯果然首鼠两端,如此个秦王岂能不察?更有难以揣摩者,秦王并未申明自己评判,而只是要听听你李斯评判,既是种选择,也是种冒险。也就是说,秦王目下要你评判学问,实际便是要你选择自己为政立足点,若这个立足点与秦王之立足点重合,自然可能大展抱负,而如果与秦王内心之立足点背离,自然便是命蹇事乖。更实在地说,选择对,未必壮志得遂;选择错,却定然是败涂地。然则,你若想将王者之心揣摩实在而后再定说辞,却是谈何容易!秦王可能有定见,也可能当真没有定见而真想先听听有识之士如何说法。秦王初政,尚无事表现出为政之道大趋向,你却如何揣摩?少许沉吟之际,李斯心下不禁叹,莫怪师弟韩非写下《说难》,说君果然难矣!尽管时感慨良多,然李斯更明白点:在此等明锐王者面前虚言周旋,等于宣告自己永远完结。无论如何,只能凭自己真实见解说话,至于结局,只能是天意。
思忖定,李斯搁下茶盅坦然道:“李斯入秦,得文信侯知遇之恩,故而不计学道轩轾,为文信侯代劳总纂事务。此乃李斯报答之心也,非关学派抉择。若就《吕氏春秋》本身而言,李斯以为:其书备采六百余年为政之成败得失,以王道统合诸家治国学说,以义兵、宽政为两大轴心,其宗旨在于缓和自商君以来之峻急秦法,使国法平和,民众富庶。以治学论之,《吕氏春秋》无疑煌煌家。以治国论之,对秦国有益无害。”
“先生所谓煌煌家,却是何家?”
“非法,非墨,非儒,非道。亦法,亦墨,亦儒,亦道。可称杂家。”
“杂家?先生论定?文信侯自命?”
“杂家之名,似有不敬,自非文信侯说法。”
“先生可知,文信侯如何论定自家学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