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从镜海师研习程朱理学、探讨前代兴亡往事,浮上心头,宛如昨天。这本字帖,他曾在唐鉴书斋里多次见过。后来唐鉴致仕,字帖被送回善化老家。曾国藩那年回家守母丧时,还特为到善化把它借来,细心临摹过段时期。刘墉号石庵,谥文清,乾隆朝大学士,书法冠绝时。《清爱堂帖》集中地体现他书法艺术成就,是字帖中珍品。对唐鉴解甚深曾国藩,知道老师如此郑重地将这本字帖作为遗物留给自己,决不仅仅只在临摹观赏,定另有深意。但镜海师死前两年已不能作字,又没有遗言留下来,这中间深意究竟是什?半个月来,曾国藩天天临《清爱堂帖》,天天对帖思考,却始终没有琢磨透。
今天,他凝神静气地临摹两刻钟后,又对着字帖深思起来。刘石庵字,粗看起来天趣自然,有小桥流水、远山淡墨之意境,细究则笔笔刚健,字字雄放,包含着黄河长江般豪壮气概。他将帖子又从头至尾字字地鉴赏遍,看完后,又对整页整页作番鸟瞰。忽然,如同道阳光射进来似,他心扉亮堂。他赶紧拿出日记本来,记下今天这个不寻常顿悟: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写完,又轻轻读遍,在“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句下画几个圈。他十分欣赏这句话,自认这是个很大发现。时思绪泉涌,不可遏止。他奋笔续写:昔姚先生论古文之道,有得于阳与刚之美者,有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二端判分,划然不谋。然柔和渊懿之中,必有坚劲之质、雄直之气运乎其中,乃有以自立。
想想,又写下去:作字之道须阳刚阴柔并进,有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有不着力而得自然之味,着力如昌黎之文,不着力如渊明之诗,二者阙不可,亦犹文家所谓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矣。
他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添段:大抵作字及作诗古文,胸中须有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之于笔墨者,却须遏抑掩蔽,不令过露,乃为深至。
曾国藩把这几段联起来读遍,深感自己今天对字、对诗、对文研究突然进到个全新境界。难道这就是镜海师深意吗?镜海师生以国计民生为重,以培养学生人格为重,素来视诗文字画为末技;而自己这几年来位居总督,带兵十万,早已不再是翰苑舞文弄墨书生。显然,镜海师用意还不在于此。曾国藩离开书案,在房子里慢慢踱步。走几步,他蓦然明白。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作字作文与作人是相通,既然字可寓雄奇于淡远之中,文可含阳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