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绍兴之后,心灰意懒李县令,整日留恋于花丛之中,醉卧于粉裙之下,悠游嬉戏,怠于政务。别人劝他振作起来,把会稽好好治理下,他便说‘反正倭寇横竖要来,到时候三千广厦也要毁于旦,何必还要费那个事呢?’令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然而也许是天可怜见
。八岁入蒙,十六岁首次应童子试,又在弱冠之年考中生员,算是给进学生涯开个好头。之后又是番寒窗苦读,终在而立之年得中桂榜,成万众敬仰举人老爷。
旦考上举人,下半辈子生活就有着落。可咱们李老爷志向高远,不屑于那些旁门左道,意搏个正途出身。但会试乃是全国尖子大比拼,岂是轻易得中?次年春榜果然名落孙山。什也别说,擦干泪回家继续苦读吧。
几番蹉跎之后,终于在四十出头,第个孙子降生时候上皇榜。但令人闹心是,名次相当不理想,甲二甲没份儿,在三甲中名次也不靠前,当然无缘翰林院,仅赐同进士出身……若是由着他性子,定要再考次,至少把那恶心人‘同’字给去掉……同,就是跟什什样意思。同进士就是跟进士样,可也恰恰说明其实是不样。
考来考去,考个残次品,你说窝火不窝火?但进士乃是大明朝最高级考试。旦及第,榜下既用,绝无再考之理。新科同进士老爷,只好委委屈屈去吏部报道,成为名光荣候补知县,等待有县令出缺。
不过有空缺也不是你想去就去,要等凑够定数量位置,吏部才把同样多候补知县拉到个比较敞亮地方,举行挚签仪式,由位吏部高官按候选官姓氏笔画依次抽取,抽到哪里就去哪里。
这法子看起来公平合理,童叟无欺,实际却是吏部捞钱惯用伎俩。那些看似样签子上,都刻着些芝麻大小点点呢,挚签官便以这点点数量,来确定是哪里签子,暗箱操作,绝无失错。
具体怎分配呢?看谁送钱多。排在前面,便发往山东广东去享福;排在后面,便派往陕西、山西、江西、广西这些不太平穷地方。再次点,就得去云南贵州跟那些土司老爷亲近,再度升迁希望渺茫。
但这还不是最差,在这个年代,最差地方有两大片,是北边宣大线,二是江浙闽沿海带。因为北边俺答连年入寇,南面倭寇横行肆虐。在别处最多不升官,但在这两处地方当官,可是有掉脑袋风险。
家境贫寒李大人,便被分到绍兴会稽县,这个充满危险鱼米之乡。
三十多年寒窗苦读,早就耗尽他精力。最后名次又不如意,还被分到抗倭前线来,更是将他最后分热情也消磨殆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