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王。”老者惊得赶紧去抱,也不知到底有没有注意到对方提醒。
赵玖还回米瓮,也不多言,直接上马,根本没有理会早已经战战兢兢伏地难起里正,便在众赤心队骑士护卫下缓缓出这第二处造访村庄。
讲实话,赵玖此时心情很复杂。
首先,今日造访紧挨着行在两处村庄,而两处景象都没有他想象那糟糕……按照他这个现代人优越感,和对古时候低下生产力与严峻阶级矛盾脑补,外加从那些网文中认知来所谓战争年代残酷乡野环境。
所以,这里村庄应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外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淮北也吃米吗?”
赵玖从处茅草土坯房内走出,手中抱着个米瓮,身后还跟着个有些紧张老汉,却开口就犯经验主义错误。“看这周边明明皆是麦垛、豆秸,稻杆极少,可为何少见豆类,面也比米少?”
“回禀……回禀大王。”
老汉哆哆嗦嗦,紧张万分,而明显识破这位什大王身份里正又干脆只会趴在地上撅屁股,无奈何下,万事通杨沂中杨祗候只能亲自下场。“黄河以北,皆赖河运,淮南稻米、布匹,皆输至东京,故黄河以北,大多都能吃上稻米。除此之外,麦不善贮藏,豆料则珍贵,所以淮北人都早早先吃面做窝头,然后卖出豆料,需要储粮时则以粟米为远储、稻米为近储。”
赵玖恍然大悟,结合着之前这大宋亿两千万人口数据,他哪里还不明白,这是人口到定程度后,社会分工细化,继而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然而现实却是半半吧。
千里无鸡鸣确实有,但白骨露于野是真没有;老妇出门看也确实有,但老翁也真还没逾墙走,也跟着起出门看……其中,没有鸡打鸣,只有老翁、老妇出门看,很显然是因为此地距离行在军营太近,老百姓们为躲避可能兵灾都离开。
但与此
而按照杨沂中说法,很显然,淮南稻米由于产量大,所以很自然流通和补充到淮北地区;而豆料此时更像是经济作物,是用来换钱;粟米,也就是小米,产量也好、价值也好,甚至口感其实都远不如稻米、白面、豆料,但却因为极为耐贮藏缘由,反而长久保持着定存在价值。
“老丈家中有小米吗?”念至此,赵玖直接回头朝那老者相对。
“没、没有!”这老丈已然有两分老朽糊涂之意,见到几十个骑兵护卫着什‘大王’后,更是惊骇,以至于连话都说不顺当。
所幸这里是中原腹地,口音对赵玖而言还算是本土,所以交流还算是勉强。
“备点吧!”赵玖见状微微叹气,便将手中米瓮交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