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丰,甚至相当贫寒士子。他也要从中选出些,作为郡官预备队伍。如今收容流民命令颁布下去,却不是每个县令都能办好。若是有谁才能不足、态度不佳,就别怪他狠手替换。
这可不是任用寒门。同样用士族,别人能说不过是句任人唯贤。而对整个上党,意义可就大不样。只有把上党打造铁桶般,才能确保并州大乱时,有足够抗压能力,保住更多百姓。
为这个目,再多准备,也不多余!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烧玻璃,其实这玩意也是要看时代。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就能烧制铅钡玻璃,跟西方钠钙玻璃不是同源,要添加铅和钡作为助溶剂,这样造出玻璃价格昂贵不说,受热性还不好,只能当首饰和观赏用品。汉代以后,中国就大量从西方进口玻璃制品,北魏时掌握吹玻璃技巧,然后诞生高铅玻璃和碱玻璃。
《北史·大月氏传》记:“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可见只要有工匠方法,那时就能生产出透明度相当高玻璃器。然而到隋唐时,传世玻璃器,就有釉彩刻纹、压膜贴花,描金等等工艺,精致度完全不输现代制品。到宋代,民间也开始有玻璃作坊,只有非常贵重进口珍品,才会被供奉入地宫。到明代,玻璃完全就贱,也就很少有玻璃制品陪葬。
所如果穿越到宋以前,烧玻璃还算门,bao利行业,就是工艺和火温比较讲究。到宋后,真不定能拼过当时匠人制作技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