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名叫法耶,是邮递员女儿。她在城镇里长大,住在幢黄色房子里,周围是白色尖桩栅栏,栅栏旁种着排排紫色鸢尾花。她母亲据说是山谷里最好裁缝,所以年轻时法耶总是穿着剪裁完美漂亮衣服,从天鹅绒夹克到涤纶长裤,从羊毛套装到华达呢裙,应有尽有。她到教堂做礼拜,也参加学校和社区活动。她过着正常有序体面生活,可谓无懈可击。
这种表面体面是她母亲精心炮制结果。外婆拉鲁成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正值二战后理想主义成为狂热思潮十年。拉鲁父亲酗酒,那时还没有“成瘾”和“同理心”这些术语,酗酒人不叫“酗酒者”,而被称为“酒鬼”。她来自“非正常”家庭,却生活在个虔诚摩门教社区中。和许多社区样,父母罪行恶果也祸及子女。镇上没有个体面男人会考虑娶她为妻。她认识并嫁给外公——个刚从海军退役好脾气年轻人。婚后她便致力于构建个完美家庭,至少外表上如此。她相信这样会保护女儿们免受社会伤害,不像她过去那样遭人冷眼。
其成果之就是白色尖桩栅栏和衣橱手工缝制衣服。另个成果是她大女儿嫁给个严厉年轻人,此人长着头乌黑发亮头发,喜欢不走寻常路。
也就是说,母亲对堆积在她身上体面做出任性回应。外婆想把自己从未有过礼物送给女儿,这个礼物就是个好家庭出身。但法耶不想要这个。母亲虽然不是社会变革者——甚至在最叛逆时期她也谨遵摩门教信仰,忠于婚姻和母性——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社会剧变似乎至少对她产生个影响:她不再想要白色尖桩栅栏和华达呢礼服。
母亲给讲过几十个关于她童年故事,关于外婆如何为大女儿社会地位而烦恼,为她凹凸纹细布裙是否剪裁得当而烦恼,为她蓝色天鹅绒宽松长裤颜色正不正而烦恼。这些故事几乎总是以父亲乘虚而入,出卖天鹅绒换取蓝牛仔裤而告终。有件事深深铭刻在记忆中。那时七八岁,正在房间里换去教堂衣服。拿块湿抹布擦脸、手和脚,但只擦会露出来部分皮肤。选件长袖棉布裙,这样就不必洗胳膊。母亲看着把裙子胡乱套在头上,嫉妒点亮她双眼。
“你要是外婆女儿,”她说,“们会天不亮就起床梳头,然后早上都为穿哪双鞋更漂亮而苦恼,是该穿白色那双,还是奶油色那双。”
母亲脸上挤出丝苦笑。她想从记忆中找点儿幽默,寻到却是偏见。“即便最终选择奶油色那双,们也会迟到,因为到最后关头,外婆又会慌作团,开车到表姐唐娜家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