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都是治《春秋》,今日幸会,就在这荷风四面亭上畅言《春秋》如何?”
文震孟对张原颇有好感,再刚直人也愿意听人美言啊,道:“正要向张公子请教。”
张原对冯梦龙道:“子犹兄也治《春秋》,起来辩论吧。”
荷风四面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在水中央,坐于亭上,见池中莲叶亭亭,莲花盛开,岸边柳枝婆娑,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房山”——
张原与文震孟、冯梦龙坐在亭中莞席上,近百名诸生围亭听讲《春秋》,《春秋》在明朝时地位很高,朱元璋把《春秋》作为群经之首,认为孔子作《春秋》,明三纲,叙九法,为百王规范,修身立政备在其中,而在殿试取状元时,往往偏向本经是《春秋》进士,焦竑、文震孟本经都是《春秋》,虽然如此,但《春秋》繁难,诸生还是愿意治其他四经,毕竟状元三年只有个,不敢妄想——
冯梦龙著有《麟经指月》,文震孟是弱冠举人,二人对有关《春秋》典籍可谓无书不读,而张原颖悟过人,师从黄汝亨、焦竑这两位大儒,又有自己独特创见,三人辩难由浅入深,从春秋义理到三传文采,妙语不断,听者屏息——
冯、文二人学问不在张原之下,论博览群书,张原比不过他二人,但张原胜在条理清晰,他对《春秋》学上起秦汉下至元明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春秋》既是经又是史,至魏晋南北朝则经史分家,唐代刘知几标举《左传》是史文典范,而刘勰《文心雕龙》则宗经,宋末以来,经史再次合流,这就是《春秋》学文学化,至晚明更明显,连八股文都文学化、小品化,《春秋》岂能独免……
不但冯梦龙、文震孟大受启发,在荷风四面亭听讲诸生都有茅塞顿开之感,张原讲《春秋》学从发源滥觞至发展分流,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给人以登高眺远、目然之感,而冯梦龙、文震孟读书虽多,但缺少张原这样系统领悟,这是张原优势,其中包含后世先进学习理论——
夕阳西下,人影散乱,拙政园雅集虽然只有短短日,却给苏州士子印象极深,与会诸生都要求加入翰社,张原因为在苏州不能多耽搁,就请范文若、文震孟和冯梦龙负责翰社苏州府分社筹建事宜,范文若为翰社苏州分社社首,文震孟和冯梦龙为社副,翰社三规条首条略作修改,不作年龄限定,因为文震孟和冯梦龙都超过三十五岁,规条现在可以灵活些,毕竟只是暂行,正式规条将在明年三月在山阴举行翰社第次社集时商议决定——
苏州三日,张原自感收获不小,翰社在苏州打开局面,他与冯梦龙、文震孟结为好友,冯、文二人年龄都比张原大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