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少保都是费劲事情,六年考满才能到太子少保,九年到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这强势六部之首,也至少要六年到太子太保。
加太子少保,已经是正二品,但路加上去却还有八级,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再上面还有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三孤、太子太保,最后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面还可以加八次才到顶,这些是文武通用,说来有这个就可以和文官平起平坐,实际也没用,只是说出来好听。但有这个东西,就可以避免最后赏无可赏情况发生。
就算陈新确实厉害,升到太师,那也还有武勋可以升,所以这次没给他加武勋,他武勋还是护军,后面还有四级可加,又可以混下。勋章是陈新小红花,这些虚衔就是朝廷小红花。用来应付那些立功多人十分好用,也不用费银子。
到时候立功,就给升级,到后面三公就更慢,陈新酒肉朋友延绥总兵吴自勉,就是都督同知,从品武官,熬到退休才混个太子少保正二品虚衔。
总来说,陈新地位和祖大寿差不多,祖大寿少傅没,左都督没,署职降成和陈新样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就剩个平辽前锋总兵官军职,当然也是最重要个官职,皇帝是不敢取。
卢传宗等人也都升副总兵或参将,署职到左府佥事。散阶到骠骑或镇国将军,此时都在旁眉飞色舞。
至于普通士兵升迁,达到两三百人之多,陈新本不愿弄太多人有朝廷升职,免得在军中增加朝廷影响力,但宋闻贤劝他按常例,最后还是报,明军升官都是按脑袋算,分奇功、头功、次功等等,虽然在陈新看来很不合理,但在明代也是没法事情,明初是按战斗表现来定,比如永乐时候奇功就是破阵、夺旗、斩将、率先进击等等,相对更公平,后来大伙慢慢发现漏洞,慢慢越搞越走样,打仗杀几人十几人,报功两三百,什先击、夺旗、救援、抓*细全都安排满,报功权力又都在统兵官手上,大功都给他亲信占,后来不得已才改成按首级计算。
首级制弊端也多,杀良冒功和临阵争抢是最大两项,直争议不断,但朝廷找不出更好法子,只能将就着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各镇将官对分赏有定自主权,何良臣和戚继光都对首级制做改进,何良臣是下来平分,戚家军就是战兵不得砍人头,火兵砍大家下来分,前面拿多,后面分少点,大概算下来,前面拿狼筅长枪刀牌能搞到三两左右,火枪兵二两,火兵就只有五钱。
文登战功是重视作战表现,不按人头记功,最后作战奖励是以任务完成程度来计算,每次报功根据作战规模限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