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非翰林不与”(29),大学士定要翰林出身。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没有机会做到“位极人臣”。此外翰林升官般较快,“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30)。甚至“大臣饰终必翰林乃得谥文”(31),就是说,你要不是翰林出身,死后谥号中不能有“文”字。因此,进不进翰林院,个人仕途可能大不样。
按理曾国藩是没什机会中翰林。因为他进士中是三甲(32)。按当时惯例,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均须参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选比例很低。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异常出色,居然取得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曾国藩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个绝佳起点。
消息传来,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出个翰林,是全县甚至全省大事。年轻翰林公,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员,混得好,部堂总督大学士,也都在意料之中。湘乡曾氏从此就由社会底层普通农家上升到金字塔接近顶端官宦人家。如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章描写样,前来攀附者络绎不绝,许多人前来送钱送物,问寒问暖,湘乡县令也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和曾国藩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又把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称为“老太爷”,把曾玉屏称为“老老太爷”。曾氏家人激动得夜不能寐。平时严肃少言曾玉屏夜里次次起来,去看那张捷报,总感觉自己是在梦中。
曾玉屏当初送孩子读书决定,现在看来不再荒唐,而是无比英明。
漫长九年秀才考试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痛苦记忆。曾国藩后来回忆道:“余……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33)
然而接下来春风得意又是曾国藩生中凯歌行进华彩乐章。而相比之下,曾国藩那些同学,有人早早成秀才,然后就站在边上看曾国藩父子笑话,结果这些人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个。
艰难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次极好自教育,强化他“愈挫愈奋”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人走不通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曾国藩在后来生命历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激起斗志。和曾国藩比起来,同时代另个著名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就“同途殊归”。洪秀全比曾国藩小三岁,算是同龄人。和曾国藩样,他也是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人也是全力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