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格高,老百姓只好退化到用木头农具耕地,用手去除草,“贫民或木耕手耨”。然而旦官铁滞销,z.府就强卖强买,强迫摊派,《汉书·食货志》记载:“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之。”这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除工业官营,汉代商业也有部分是官营。这就是汉武帝时“均输平准制度”。汉武帝在长安设所“国立贸易局”,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叫作“平准”。大体而言,就是凭借强大国家资本,介入商品流通买卖,既要打击富商囤积居奇,以稳定物价,“万物不得腾跃”,又要赚取差价发大财。
政策出,*员权贵纷纷自告奋勇来为国家服务,为朝廷敛财。他们跑到街上,“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不惜自降身份来当商人,凭借自己地位和财力,与民争利。结果“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物价越来越高。本想缩小两极分化,但结果反而是权力与经济相结合,官吏利用手中权力经商致富,促使社会分化更加严重:“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56]再好初衷,如果没有合理制度设计,最终得益总是官僚权贵,受损总是老百姓。
二
至于盐业官营,也存在很多弊端,最主要是生产、销售成本都迅速上升,盐价迅速上涨,老百姓吃不起盐,“土梗淡食”,只好退化到吃那些有点咸味土和草梗,或者干脆不放盐。
关于汉代盐业经营弊端,留下具体记载不多,最透彻讨论发生在唐代。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韩愈与户部侍郎张平叔争论食盐到底是由民间自由销售好,还是由官营好。韩愈说,首先,民间自由销售好处很多,不论多穷乡僻壤,只要有需求,商贩就可以送盐上门。而官营服务不可能这到位,偏远山村没法买到盐。“乡村远处,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
而且最为关键是,官府吏役是“公家人”,是国家工作人员,是“干部”,即使他们“送盐下乡”,去“送温暖”,结果也势必给百姓增加负担。为什呢?因为吏役“到村之后,必索百姓供应,所利至少,为弊则多”。到乡里,定要乡干部招待,大吃大喝,临走还要拿上各种土特产。这些费用,乡干部最后还是要摊派到百姓头上。
其次,商人经营方式灵活,农民随便拿什都能换到盐。韩愈解释说:“所在百姓,贫多富少,多用杂物及米谷博易。盐商利归于己,无物不取,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