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转圈扫描时——跟艾德里安黄道面夹角为25度——发现目标,距离很远,仍然无法分辨细节,不过偏航推进器光辐射被它反射回来。反复启动推进器几次,测量出反射时间。几乎就在眨眼间——估计不到四分之秒。距它最多7.5万千米。
把飞船对准目标,启动主推进器。这次不会盲目地直前行,而是每隔两万千米左右就停下,再次扫描确认。
笑容出现在脸上,这个办法奏效。
此刻只希望自己追逐整天目标不是颗小行星。
经过番小心航行和重复测量,终于在雷达上看见目标。
手上仅有旋转驱动。
姿态调整引擎是飞船侧面伸出小型化旋转驱动,实现飞船俯仰、偏航和滚动操作。不知道佩特洛娃镜是否受它们影响。
启动佩特洛娃镜,执行短暂向左侧滚动,飞船随之而动,佩特洛娃镜直保持在工作状态!
这些边界状态真让人喜欢!不过确信设计团队中有人考虑过这种状况,他们可能觉得姿态驱动器相对较小功率输出不会损伤佩特洛娃镜。整体分析下就都解释得通。推进器和姿态驱动器都指向飞船以外,也就是说没有对着佩特洛娃镜。推进器运行时关闭佩特洛娃镜主要原因在于少量宇宙尘反射佩特洛娃辐射。姿态驱动器功率远远小于推进器,它们产生反射光被认为是可以接受。
但是这些姿态调整引擎仍然能发出足以蒸发钢铁红外光,也许它们有能力照亮目标A。
它就位于屏幕正中,上边标着“目标A”。
“哦,对嘛。”说。都忘它这个名字由来。
距它4000千米,恰
把佩特洛娃镜对准左舷偏航推进器喷射方向,在可见光模式下看见推进器本身就位于图像底部。接着启动偏航推进器。
佩特洛娃光谱中当然存在束可见光,推进器周围变得片朦胧,仿佛在雾霭中点亮支手电筒。不过几秒之后,雾霭消散。其实它还在那里,只是变得不那浓密。
可能是来自万福玛利亚号尘埃和微量气体造成。物质微粒从飞船上飘离,推进器把周围切都蒸发掉以后,状态就稳定下来。
让推进器保持运转,让飞船绕着偏航轴旋转,与此同时通过佩特洛娃镜观察。现在有把手电,飞船转速越来越快,这可不行,于是又启动右舷偏航推进器。计算机抱怨得厉害,因为没法合理解释为什要让飞船同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没有管那些警报。
转整整圈,什都没看见,没有新发现。把仰角调整5度之后又试遍。好吧,还是没有新发现。继续调整5度仰角又试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