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大员以上自有套规则,在三品以下、七品以上中坚*员中,同级别情况下,总来说京官清于地方官。
而京官中又以词林坊局最清,典型代表就是翰林;其次便是科道台垣,典型代表是监察御史;第三是六部各曹,典型代表是各司主事;最后是寺监官,什鸿胪寺之类。
地方官顺序则是方面官、正堂亲民官、佐贰官,其中方面官流品比京官中寺监官稍高。
于是综上述,大明文官中间阶层里,按照品味总排序第是词林坊局官,第二是科道台垣官,第三是六部各曹,第四是方面官,第五是寺监官,第六是正堂亲民官,第七是佐贰官。
清流和浊流有时是相对概念,比如方面官在亲民官面前是清流,但是在六部各曹面前又成浊流。
李佑进京以来,心情直紧绷着,此时新官职基本尘埃落定,才松懈下来。接任命诰书之前再无事可做,他出宫回到家中,用过午膳,便懒洋洋地坐在书房,总结今次得失。
其实新官职是什差遣无关紧要,巡街也好,捕盗也好,都不是重点,他真正在意是“检校右佥都御使”这个官衔。这次连长公主都指望不上,真是绞尽脑汁、耗费心血抢回来。
区区七个字,代表这是风宪台垣之官,是仅次于词林坊局之官清流官职!清流两个字并非虚头八脑东西,它具有实实在在利益,主要是两点好处。
第,能入清流官不仅仅代表着名声好听,而且还代表着进身之阶和资历,说直白些就是镀金。若没有镀金资历,级别到定程度就很难继续上升。以李大人出身,这种镀金机会终生只怕也没有几次,必须抓住不可。
例如个知县如果不迁转御史,那这辈子最多就是知府。切顺利情况下,路线就是通判、知州、同知、知府、致仕。
还有种比较激进说法,笼统提到
如果这个知县迁转御史,那就相当于镀金,就可以按照按察佥事、参议、知府、参政、按察使、布政使路线升迁,显然前景广阔多。
第二,将流品升到高位,将来升迁会很迅速。清流浊流划分不是没有意义,国朝官场升迁有个纸面上没有规则——
从浊流向清流迁转,等于是升流,既然升流般就不升品,有时还得降品,知县迁御史就是这种例子。
从清流向浊流迁转,等于是降流,所以必须要升品级作为补偿,不然就是贬斥,所以七品御史可以直接外放为五品按察佥事。当年李佑以分票中书直接被发配成扬州府通判,流品降低,级别却不变,才被大家同情地看作是贬谪。
因而在国朝官场,分辨地位高低不但要看级别,还要看流品。关于流品分法,非官场中人很难精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