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致敬,尽管祂们几乎不值得人类尊敬,更遑论宗教崇拜”。
现世这般难测,行路如此艰险,这群作者为何还能稳确创作?为何不放弃直面那些永无答案问题?对此,理论家小结,“或许,惟答案只存在面对这些问题抗压性,以及将它们化为艺术艺术性与深度”。
对比伊格顿描述天人交战,则猜想,袁哲生借“罗汉池系列”所创造最深刻悬缺,其实是诸神隐匿。在他笔下,众生皆低眉垂首而活,重压他们,使他们扼杀个人热望,放弃追求更可喜之生活,毋宁是人世里情感绊结。袁哲生表述种深情退让:因为不忍离异亲者,人选择认命;而总在退让刻,人对彼此,展现近于神质地。
也于是,借着拟写个恍如神境之倒影人世,袁哲生依旧孤自参详,且认纳“人生实难”基本事实:同对此基本事实,人与人竟已无可冲突。在这倒影世界里,“生最大心愿便是建立道场,弘法利生”老和尚,生仅能暂以民宅为寺,且寺内并无佛像。而仿佛是为倒逆时程而来,赎偿此缺憾,小月娘等人,终以生绊结,粹聚成华丽绝伦观音像。然而,这般对个人而言,形同偶然、难再重复粹聚,也只能湮没于纷至沓来时间洪流里,成为无人知晓其缘由古物。人世终尔无伤无逝,无有索引。
这可能是作为小说家,袁哲生最复杂善良:他对笔下人物始终哀矜,不轻易评价,极可能是因就他看来,去叙事,去指认段逆旅期程此事本身,不免已然预告种论断,无法,不指向必将坏空时间之劫。面对人之无法改写共同宿命,写作,使写作者益发自觉渺小。这里头,甚至可能不存在着理论家所谓,“化为艺术艺术性与深度”个人超脱。袁哲生书写,因此有其格外令人动容反书写征状。
段时日,思量关于上述书写技艺审酌,与伦理设想间关联,猜想其中深刻丰饶,与显在矛盾,心中于是也不无疑问。在想,在虚构世界里,为何“作者僭越角色去发声”此事本身,对他而言,是必不可犯禁令?作为作者,他会不会太过谦抑?因为,以他书写能力,倘若这预设禁令并不存在,他会不会写得更放松,更自得其乐?
也因以现代小说尺度看来,明快切入角色内心,去剖析,去猜测,去提出假设并再次推翻,恐怕是作者必要犯险。这类犯险开放,可能会是更有效辩证,或对话,使们不总是将存有幽暗,闭锁为诗意空景。也使人所谓“宿命性”,在们以“小说”命名这种文学体裁里,获得更多面向讨论。伦理上提问是:位悲悯善谅之人,有无可能深涉与深解人间难免之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