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无助,当们娴熟运用语言,辩才无碍;以写作,来模糊语言,像个儿童,在大雨天时躲在房间里,以种不被名唤窃喜之情。以写作,来溶入时光,希望笔画,字句,如同沼泽里萍藻,或是静室内浮尘,能够不着痕迹地沉浸在片未知世界里。
——袁哲生
们对他人生命猜想,当然难免武断,主要因为在们眼中,生命很容易形成准确明喻——如本雅明这句名言: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诗人,在他生命里每时每刻,就是名在二十二岁就死去诗人。死亡总是复核切,就此而言,或许,们记忆与怀念切往者,在们想象里,都像是路倒退着,退回自己生命起点之人。死亡布散确定性,但对小说家袁哲生而言,可喜却是未知。于是,有时也会想象他,就如上述引言那样,已经在自己人生里,借由写作,无数次退回起点,用种童稚欢愉,以细雨,借暗房光影,字字句句,证成最自足无解。
在这独特隐匿里,小说家想必无数次临摹过死亡,倒退着想象过自己,如同自所记忆往者。小说家必定也明,所谓“文学”,如果有任何无解不义,那也许只是因为,对创作者而言,它需索种多倒错征敛:它总是要求你,无尽微分过往年岁,次次成就新起点,直到切终成短瞬;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还。
多年以后,重读小说家作品,猜想,荣获1994年,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送行》,既标志正式起点,也可能,划定较稳定象限,帮助们归纳他思索与实践。《送行》全篇,并无单而完整情节,只在从午夜至傍晚连续时间里,展示道聚散人事动线:从小镇月台,火车车厢,台北车站,雨港公车总站周遭,公车里,直至半山腰寄宿学校前。这个顺时推移场景调度,呈现小说家最鲜明个人风格:如同摄影般冷距书写。
值得注意是,方面,虽然仿拟是客观纪实,但袁哲生并不僵硬自限,而是以全知观点,联系角色内外,低抑地,勾描出他们感知或梦境,使整个篇章,如同线索细腻织锦,交错各色人物。另方面,这些处境各异人物,却又体被席卷于路,进入人类学所谓“阈限”(liminality)里。意思是:移动中他们,已从原有场域结构中分离出来,却又尚未重新融入下结构里。于是,小说辐聚,具体说来,是将登上远洋渔船父亲、将返校儿子、将被捕回军营哥哥,以及已离家老婆婆、少妇与女孩。在阈限里,他们逸出各自常轨,置身于身份暧昧过渡期中。
这种身份松动,开放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