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门新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起源、种群分布情况,给形形色色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纲什目什类什科什属,分析动物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依存关系,观察动物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解动物繁殖机制等等。
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表现投注更多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同时,严肃理性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条清晰可辨精神脉线,给人类以外另类生命带去温暖人文关怀。
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书,每当偷得浮生半日闲,便躺在摇椅上,捧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O.威尔逊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力作《权力、性和爱进化——狐猴遗产》,深深被大师们严谨作风、渊博知识、犀利目光、翔实资料、风趣语言和无可辩驳论点所折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引发巨大共鸣。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为何发生偏差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进化方向提供牢靠方位坐标。
这也许是个人偏爱,有点言过其实。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提供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振聋发聩作用。
例如,解释大熊猫为什会濒临灭绝,般认为有两个原因: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大熊猫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大部分动物都有窝巢,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个隐蔽安全地方当作自己窝,而大熊猫是典型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生活对刚刚出生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侵害,幼崽存活概率很小。
第二,丛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