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种不同于死亡经验(因为们无法获得这种经验)死亡意义?这经验当然只能来自他人之死。但他人之死难道真与有什幺关系吗?如果这样死每天都数十人地发生在自己身边,哪怕对死亡再敏感人也会麻木起来,如果还不麻木,那就该用地委书记话问问自己:你尻子松吗?
与这两点绝非作者所愿、但又恰恰最有可能按照事物自身莫名其妙逻辑(这种逻辑力量,们还领教少吗?)而导致这样个结果相应,就是人们在看这本书后还会想到这样个问题:近两千名右派分子就这样个接个或天数十人地相继死去,既然生、死已成善、恶绝对标准,既然人已变得毫无顾忌、冷酷无情,既然迟早是死,为什幺还会如此逆来顺受地坐而待毙呢?逃跑者是有,但总是个别,如果多些人集体行动,食堂、粮仓、附近农户,反正可找到粮食地方有是,到底是个什幺样法网才有如此力量,使这些人着魔似如此听话地坐在那里等着饿死?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这是群知识分子,群真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知识分子:那时候夜里院子里有人值班巡逻,防止右派逃跑。右派们初到夹边沟时候没人逃跑,大都对**很虔诚,都想经过劳动改造摘掉帽子解除教养回家去,争取个好出路。(第166页)看来把这些右派分子真搞错,他们脑子虔诚,即不反**,也不反社会主义;就是把他们打成右派,他们也仍然想着改造自己――谁又不需要改造呢?正因为这些人是如此爱**、爱社会主义,才放弃在上海、天津等地优厚生活,才从国外纷纷回来,才自愿支持边疆,来到西部,才在五七年说那幺几句掏心窝子话,才宁肯饿死也不逃跑。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坏而落得如此下场,恰恰是因为他们好才甘愿如此。就这种好坏错位或颠倒而言,李祥年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李祥年爷爷是清代举人,开家馆,写得手好字。父亲母亲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父亲做过开滦煤矿财务主任,也是写手好字。胞兄李鹤年后来成为全国著名书法家,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也就正是这样个书香门第,才对完全被错判李祥年表现出般人家不可能表现出大义灭亲:在李祥年最挨饿那些年,曾写信给家里要点炒面、钱,可家里分钱、两粮也没有给他;他逃跑回去,是母亲这个街道积极分子把他送回夹边沟;他就业后要结婚,求姐姐支持下,姐寄来六尺条绒五十元钱。姐姐信中写道:知道你要结婚。农村很适合你,可以大有作为。寄去五十元钱六尺布。记住,就这次呀。信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