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里谣言四起,津浦路常常被挖路基或
房关上门,才敢吃饭喝水,因为吃喝每口都自觉有罪恶感。
当天晚上倦极睡去,朦胧中听舱外人声喊,“有人跳水…”军官用大电筒往水里照,长江正在涨水期,滚滚浊流中,个小小躯体哪有生路?
有个兵开始哭泣,引起更多哭声。个粗重声音厉声说,“再有人哭就开枪!”哭声戛然而止,黑暗中片死寂。
在有生之年,忘不他们枯干颜面,忘不他们眼中渴。有时在电影看到西洋古战场上,威武战将后面举着盾牌奔跑兵,都流泪。古今中外,那些在土地上沙沙地跑、“将功成万骨枯”兵都令悲伤,它具体地象征战争对心灵伤害。
又见上海…不过是年时光,对于却似隔世前生,不堪回首。
有家,爸爸在上海复刊《时与潮》,由北四川路迁至原英祖界极司斐尔路(胜利后改名梵王渡路)所大房子,是租住市产,曾是市长官邸,日据时期有许多神秘传说。《时与潮》与东北协会在重庆工作人员和家眷住大半房间,给爸爸留三间。渐渐有许多当年地下抗日同志,到上海来也住在里面,人气旺盛,每天进进出出,无数多年睽隔老友重逢,说不尽别后惊险历练……。
在上海住星期就去北平与母亲相聚,爸爸希望在北平找个工作,也帮忙照顾家庭。在那时,似乎也是唯合理路。
大学毕业回到北平,对于母亲是大安慰“在她心中。长大,可以自立,而且也成她可以商量心事女儿。”
她回到北平年,似乎所有“还乡梦”都幻灭。东北家乡剿共战争打得激烈,两军在长春四平街四出四进,真正在血战。许多在满洲国那十四年中忍气吞声作“顺民”人,也往关里逃难。家在北平大羊宜宾胡同家成为亲友投奔目标,所有房间都住满人,每顿饭开两桌,有时还开第二轮。两位姑姑家十口,家四口。三位堂兄弟(振庸、振飞、振烈),两位表兄和家乡新来乡亲。那时物价已经不断涨高,们餐桌上菜已只能有三、四种大锅菜,茄子炖土豆、白菜炖豆腐加肉块,量多就不是小锅精致好菜,姑姑孩子和两个妹妹都是十四、五岁到十岁左右,正在成长又不懂人间疾苦年纪。
爸爸每月寄来钱都跟不上物价波动,母亲角色就很难演。她趁回去,就跟因公回东北父亲走趟东北。而且冒险个人回她娘家新台子给姥爷、姥娘、三位舅舅上坟,住几天。在那段时期帮两位姑姑买菜,应付开门七件事,才知道开销之大,父亲每月定时汇来钱已不敷支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