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从此作者举成名,为他九二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基础。到九七五年止,它已被译成三十种文字,在德语国家里,它已印行四百万册以上。
此后数年,托马斯·曼仍埋头于中、短篇小说等创作。九○二年写完中篇小说《特里斯坦》、短篇小说《饥饿人们》及《上帝剑》等。九○三年,他著名中篇小说《托尼奥·克勒格尔》又在《新德意志展望》杂志上发表。同年,他将些中、短篇(包括《路易丝姑娘》、《去墓地路》等)汇成集出版,书名即冠以《特里斯坦》。
这时托马斯·曼已是将近三十岁人。他结识慕尼黑大学数学教授阿尔弗雷特·普灵斯海姆女儿卡塔林娜(1883—1980),当时她正在攻读数学与物理,对音乐也有较深造诣。经过段时间热恋,两人终于在九○五年二月结成伉俪。婚后,他们有六个子女,即莫尼卡、戈洛、米哈伊尔、克劳斯、伊丽莎白和埃利卡,以后都成为文学、艺术和历史学方面人材。
从婚后到第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主要发表三部作品,即九○九年长篇小说《王爷殿下》、九二年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及九○六年三幕剧本《菲奥伦察》。《王爷殿下》描写是贵族亨利希与美国百万富翁女儿攀亲故事,展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中贵族与资本家相互依赖、相互勾结丑恶画面。《死于威尼斯》则是托马斯·曼最优秀作品之,从个侧面反映作者人生观与艺术观。
九二年五月至六月,作者妻子卡塔林娜因肺部炎症,在瑞士达沃斯肺病疗养院住三星期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疗养院生活和各式各样人物细心作观察,长篇小说《魔山》素材即由此而得。托马斯·曼于九二年开始执笔写这部巨著,九四年第次世界大战爆发,写作中断,以后时断时续,终于在九二四年问世。这是他第二部最重要作品,在国际上影响之大不亚于《布登勃洛克家》。有评论家甚至认为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魔山》对世界文学影响。美国大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九三○年曾说,“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精髓。”在这部巨著中,托马斯·曼描写疗养院形形色色人物和不同类型知识分子,反映当时流行各种思潮,对第次世界大战前夕社会各种病态现象作深刻描述。作者本人认为这部作品有双重意义,既是部“时代小说”,又是部“教育小说”。
九二二年至九二七年,托马斯·曼多次出国旅行,先后到过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布达佩斯、布拉格、马德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