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模糊,干脆再模糊点。最后,想用段散文来结束这讲。
这是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给个青年诗人十封信》里段话,也是上面那位在迷茫期开始读文学作品读者推荐给。里尔克说:
“病就是种方法,有机体用以从生疏事物中
当人们从原有意义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阶段,他们获得种空间,跟个更深更广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从更本质视角来审视自己生活。
也许人们在这个阶段体会到东西,就是佛教说无常,带着些通透和悲悯。
在迷茫期,看起来什都没有发生,它却是重要。在这段时期,旧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意义,正慢慢长出来。
就像萧索冬天在积蓄春天力量,迷茫期也在积蓄重生力量。
有无相生,如果说迷茫期是“无”话,“无”里面有种张力,蕴蓄着“有”。作为段特殊容器,这段迷茫期里,有过去自结束,也有未来自诞生种子。
化发生。”
既然回到过去和来到未来,都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如果就呆在迷茫中,会怎样呢?
这时候,人们就会有第三种典型心理反应:他们精神生活,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曾有个读者给写信说,以前,她是个很理性人,平时只读些“有用”书。可是在那段迷茫期里,她能够静下心来看以前根本看不下去文学作品。
她说:“在自怀疑、自否定,远离人群时候,看到有人把这种痛苦、挣扎,还有可能救赎诉诸文字时候,就觉得自己点都不孤单。”
这讲,们讲到转变期迷茫。们讲为什会迷茫,以及迷茫期三种典型心理反应:
1.人们会试图通过比较和后悔回到过去;
2.通过尽快重新开始达到未来;
3.人们在迷茫期时会变得更敏感。
这节课讲得有点模糊。万你没太明白,也没关系,迷茫期本来就不是那清晰。可是如果你现在身处迷茫期,或者曾经身处迷茫期,觉得你会懂。
猜,她可能在这些伟大文学作品里,寻找到新意义。
认识另个读者,因为最终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在博士二年级时候,从个很著名高校退学。
他回家休养段时间,每天早早起来,边跑步,边听Beyond歌。
原先他并不是个多愁善感人,可是在那段时间,听到Beyond在《海阔天空》里唱“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未放弃心中理想”这样歌词,经常会泪流满面。
对精神生活敏感并不是简单矫情或者抑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