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不同语言之间深度接触,而语言深度接触历史后果就是语言混合。可以断言,当今世界各主要语言都是所谓“历史混合语言”。
汉语也应该放在这历史维度中来认识。方面,研究语言史学者也同意,汉语是种年轻历史混合语言;另方面,汉语又是东亚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种书写语言(很长时期内甚至是唯书写语言)。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逻辑与历史关系。历史上,汉语社会和汉语政治体对非汉语社会进行持久渗透(深度接触),而汉语及汉语社会自身又因这种渗透所引发反作用而形塑自身变迁。
语言学家认为,越南语是南亚语和侗台语过渡类型,其系属不太清晰。值得注意是越南语与汉语有基本相同结构类型,唯区别就是前面提到过修饰关系语序不同。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越南语要把“汉喃研究院”说成“院研究汉喃”。尽管这个专名中三个基本词汇都是从汉语借入,进入越南语之后要按照越南语语序规则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充分显露这专名越南语属性而不是汉语属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接触中参与接触各语言固有结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
但是历史也显示,深度接触中语言之间相互作用并不均匀,上层语言(书写语言或官方语言)对下层语言(非书写语言或被统治阶层语言)渗透,通常是更深、更快、更有力。下面试以姓名制度(namingsystem)为例做说明。
们知道,姓和名作为组偏正词组,姓是修饰名,名是被姓修饰。因此,姓名中姓在前还是名在前,取决于语言中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词序结构。因此,修饰词在前者(如汉语),姓氏理应在人名之前;修饰词在被修饰词之后者(如印欧语言),姓氏理应在人名后面。照此规则,不同社会到底采用“姓+名”结构还是“名+姓”结构,取决于各自语言修饰语序是AN还是NA。正是由于这个语言规则,汉语语序中被修饰名自然就被置于作为修饰词姓后面,形成“姓+名”顺序姓名结构。
然而,当今世界各地区各语言社会姓名结构,并非完全遵循这规则,也就是说,很多社会姓名顺序,与该社会所使用语言修饰词序并不具备如前所述那种相关关系。是历史造成这种不规则变异。对历史学家来说,观察这种违背语言规则文化现象本身,就是理解深度历史过程重要关节点。比如,尽管越南语有着与汉语AN语序恰恰相反NA语序,古代越南却完全接受汉语修饰语序所主导姓氏在前人名在后姓名制度,而没有自创出同具NA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