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马”词都是asp/ǝsp。不仅伊朗语,可能整个印伊语(Indo-Iranian)都是如此,古代译经有阿湿婆、阿舍婆,都是梵文中马这个词音译。例如《翻译名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第2131号)卷二:“阿湿婆,此云马。”《大唐西域记》卷九有“阿湿婆恃”,原附注曰“唐言马胜”,即是以阿湿婆对译马。季羡林等校注者认为,阿湿婆恃即梵文Aśvajit,巴利文作ssaji,即以aśva对译为“马”。[5]《翻梵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第2130号)卷九:“阿舍婆者,马。”薛爱华可能对叱拨缺少asp/ǝsp词首元音译法不能理解,其实中国中古时代这种省略词首元音译法是十分常见,比如始波罗(又译沙钵略)就省去išbara词首元音。
根据《续博物志》和《洛中纪异录》,来自费尔干纳这六匹汗血马在进献给唐玄宗之前,本已各有名号,只是极为朴素。这六匹马原名分别相当于汉语红马、紫马、青马、黄马、丁香马、桃花马,但是汉语译名里保留原文叱拨,予以音译而不是意译,大概之前这个音译词汇已经流行,在汉语中新词义超越asp/ǝsp语源本义,与中亚名马早已紧密链接。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有句“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可见叱拨作为外来语借入词在唐代是很流行。这个音译词在汉语词汇里具有专名性质,带有异域风情,因而常见于后来文学作品,如白居易《和张十八秘书谢裴相公寄马》有“齿齐膘足毛头腻,秘阁张郎叱拨驹”,韦庄《长安清明》有“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鞦韆”,陆游《闻蝉思南郑》则有“金羁叱拨驹,玉盌蒲萄酒”,等等。研究者摘出已多[6],兹不赘举。
叱拨进入汉语之后,不仅专指骏马,而且似乎也渐渐缩小范围,特指某种毛色骏马。《宋史·兵志》马政部称,如果按马毛色划分,“毛物之种九十有二”,其中“叱拨之别八”,把叱拨与青、白、乌、赤等并列,显然指种花色(杂色)。《宋史》这划分依据大概是今已不存《群牧故事》。杨慎《丹铅总录》卷五有“叱拨”条,称“《群牧故事》六卷,中载九龙十骥之名称,西河东门之骨法,无不具焉,其说马之毛色九十种”,“又云叱拨之别有八,曰红耳叱拨,曰鸳鸯叱拨,曰桃花叱拨,曰丁香叱拨”等,“又曰北方马以叱拨及青白紫纯色绿鬃骝为上”。叱拨义项从唐初广义马到宋元狭义花马,经历个很大变化。元代耶律铸《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