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相互竞争故事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课程终于要进入正题。今天们要讲1894—1895年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而且会对甲午战争之前历史也并加以分析。
各位阅读过教科书等书籍,对于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这段历史都是如何说明呢?对这段历史大多数叙述都向读者揭示出这样种历史走向,即日本在目睹清朝在鸦片战争(1840—1842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败北之后,也受到欧美列强压力而被迫打开国门,然后开始以列强为目标,开展自己现代化进程。
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叙述方式容易让读者忽视欧美与中国、欧美与日本之间联系,特别是同样受到欧美列强压力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由此,读者在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种简单对比关系,即渐趋落后中国与逐渐成长日本。今天,希望能够避开所谓“落后中国与成长日本”这种千篇律观点,从另个角度来探讨当时中日关系。
衰弱中国与强大日本是描述那段历史时种常见叙事方式。当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九八”事变时,蒋介石与张学良通过诉诸国际舆论方式来避免与日本直接武力冲突。这种做法是为在遏制中国**党等国内反蒋介石势力同时,与日本进行对抗,可以说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从当时日本立场出发,往往会认为中国方面是因为“弱小”才选择诉诸国际联盟。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样解释都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但这种衰弱中国与强大日本对照,其实并不适用于直到甲午战争为止明治时代,以及辛亥g,m(1911年)以后大正时代。今天就让们来学习下这方面历史吧。
其实,已经有位学者很切实地阐述在思考中日关系时必须注意问题,他就是美国历史学家沃伦·F.金博尔。他曾经负责将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往来书信编辑成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为同盟国国家元首代表,他们之间书信被印制成书让人阅读,这真是历史爱好者梦寐以求事呢。但是很可惜,这资料还没有日文翻译版。金博尔老师对中日关系是这样描述:
对日本人和中国人来说,战争与斗争都只是施与受(giveandtake)互动形态而已。对日本和中国来说,围绕着由哪方来领导两国之间均势漫长竞争,存在于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也包括“知识领域”。
学者表达有点不容易理解。简单地说,他认为围绕着东亚地区领导权,中日两国长期处于竞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