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西方商人影响力直在增强,地方精英仍然是支有力对抗势力,他们阻碍西方资本家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以为世界市场提供更多棉花努力。此外,西方商人在当地还要同奥斯曼帝国本国纺纱者去竞争棉花,后者是群规模可观、相对富裕工匠阶层。结果,奥斯曼帝国出产棉花很快在欧洲市场被边缘化。1786年至1790年,奥斯曼帝国提供棉花占英国棉花进口20%,20年后其份额只有1.28%,又过10年,其份额仅有微乎其微0.29%。不能或不愿意对其农村和贸易网络进行变革,导致奥斯曼帝国棉农和商人退出正在崛起欧洲工业体系。9
由于奥斯曼这传统原棉供应地难以满足欧洲棉纺织工业增长需要,棉纺织制造商迫切地寻找其他来源。例如,棉花商人威廉·拉斯伯恩(WilliamRathbone)和棉纱制造商理查德·阿克莱特试图创建塞拉利昂公司(SierraLeoneCompany)从非洲获得棉花供应,但是这种努力失败。棉产品制造商也将其贪婪目光转向印度丰富棉花收成。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上享有重要权力,而且印度是世界棉花产业古老发源地,许多棉产品制造商希望印度能成为棉花主要来源地。然而,东印度公司对曼彻斯特棉产品制造商需要反应十分谨慎。他们声称,由于东印度公司棉布出口利润丰厚,原棉出口将有损印度制造业。1793年,东印度公司份报告称:“如果孟加拉制造者遭遇任何原料瓶颈而导致棉花产业重大衰退,那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将要下降,其人口也会无法阻挡地下滑;不能指望原料种植任何可观增长能抵消原料减少影响以及对制造业者积极性影响。”10此外,大量出口原棉将导致农民过度依赖市场来购买粮食,“季歉收将会导致粮食匮乏,甚或是饥荒,这将导致农村凋敝以及国家财政破产”。11只要有可供出口棉花,东印度公司都会将其运到中国来换取茶叶,以取代出口大批金银需要。除东印度公司抵制以外,还有其他困难。这些因素包括:建设将棉花运到海岸基础设施往往过于昂贵,印度棉花品质不,特别是短纤维棉,以及在广大南亚次大陆内部劳动力缺乏。简言之,印度对英国棉花出口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需求。12
与印度、非洲或安纳托利亚相比,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看起来似乎更有前途。原棉需求爆炸式增长对这地区白人种植园主来说不是个秘密。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就小规模地种植棉花。随着棉花需求增长,西印度群岛和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