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新工厂在哈布斯堡帝国、丹麦、意大利、埃及和西班牙纺织出纱线和布料。到1860年,棉纺厂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墨西哥和巴西。虽然那年英国仍然控制着世界机械纺纱锭67.4%,但用机器纺纱棉纺织业已经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有效地取代旧生产方式。6
机械化棉花产业显著之处不仅在于其迅速全球扩散,还在于其蓬勃发展速度。每个新纺纱厂都是其富有创业精神邻居榜样,表明利润在等待着那些能够掌握棉花生产新领域人。比利时工业化在19世纪第个十年在欧洲大陆是没有先例,就是这种增长个例子:仅在比利时中心城市根特,1802年只有227名纺纱工,但6年之后已经有2000名工人,在周围农村还有1000人劳动力。7德意志地区纱锭数量从1800年22,000支增加到1860年200万支。加泰罗尼亚棉花工业也呈指数级增长,到1861年有近80万支纱锭,以至于被称为“西班牙中部小英格兰”。1828年,俄国有9家纺纱厂开工,到19世纪中叶,俄国在棉纺织品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在墨西哥,到1843年有25,000支纱锭和2600架织机。1857年,瑞士纺纱锭数达到135万支。1828年,邻近阿尔萨斯拥有50多万机械纱锭,1846年为859,300锭。在美国,罗德岛(1790年)、新泽西州(1791年)、特拉华州(1795年)、新罕布什尔州(1803年)、纽约州(1803年)、康涅狄格州(1804年)和马里兰州(1810年)纷纷建立棉花工厂。根据美国普查,1810年,美国有269个棉花企业,共有87,000支纱锭。到1860年,纺纱总量将达到500万支纱锭,棉纺织品成为美国在资本投入、就业人员和产品净值方面最重要制造业。8
机械化棉纱生产在世界许多地区迅速普及和指数式增长,表明这新社会制度不可抗拒力量。最明显是,机械化纺纱导致生产力大幅提高。那些有足够资金来负担这项新技术人立即就拥有相对于手工纺纱者竞争优势。企业家在瑞士安装用于纺纱骡机之后,平均每个工人生产力增加百倍。9因此,1780年后棉花历史有个确定方向也就不足为奇:生产率更高机器取代人类劳动,从而完全颠覆世界上最重要制造业。
棉花价格大幅下跌:1811—1860年,米卢斯每100千克棉纱平均价格。
然而,如果这种纺纱新方法如此引人注目,它是不是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更均匀地传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