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溪梅令”这个词牌是南宋姜夔自创。不清楚现在可以听到笛曲《鬲溪梅令》与姜夔当年创作是不是个样子,但第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确实被深深打动。那是上大学时,有门诗词习作与吟唱课,老师是周秦教授,也是昆曲专家。们当时在苏州大学东区法学院楼间破破烂烂但采光透气特别好教室里上课,周老师在黑板上抄完曲谱后,就站到教室后面吹笛子。有次是北曲,笛声传出,忽然就觉得教室里流动已经是秋风,那种“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96]秋风。还有次,就是这首《鬲溪梅令》。觉得笛声从面湖水上平行掠过,没有太大起伏,但有种清冽,甚至森然感觉——虽然这是首关于春天曲子。
鬲溪梅令[197]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水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春。
听过这首曲子再来看这首词,可以想象春天过去时,个人走在西湖边感觉。它既不是春来欣喜,也不是秋天衰飒,好像所有东西都还很好,花还在,草还在,鸟鸣似乎比初春时候还要热烈。可是,就在这种漫天漫湖绿意之中有种空洞。这种空洞感觉,就是这首词结束时“翠禽啼春”。仿佛人已经走空,但是翠鸟还在,在山野之间、在回声之中持久啼叫,然而并没有人听见它,回应它叫声。
姜夔词常常写得非常隐约、含糊,这首词上阕看起来就是扣着词牌在写。其实写词时,词意不需要和词牌字面意思致,但姜夔取题目里面意象“梅”来写。“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殢”是“怜惜”意思,这句话是说,好花总是不到怜香惜玉人之手,世界上所有美好东西恰恰并不给那些值得拥有它人。姜夔写法是每句都把意思讲个头,然后不讲下去,停留在那个地方。当你还在期待感慨完成时,他说句无关“浪粼粼”,就把自己感慨压住,将目光投注到西湖之上。
如果分析这两句话聚焦,当姜夔说“好花”时,目光是聚焦在枝梅花上。但当他把感慨压下,说“浪粼粼”时,目光却没有聚焦。他在看,但不知在看什,他在等待,但不知在等待什。所以,这不是对处湖波、片湖面描述,而是对那空泛之波给予空泛之词。在诗歌中,有时候空泛之词可以表达极其沉痛心情,最著名例子就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98]。就像“天凉好个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