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部队,不管是从中原去西域;还是从西域来到中原,什都算不上,也不会有任何威胁。
这是秦国西迁之后可以信任中原并且希望和中原谈判原因。
困难重重,千头万绪
这种偏僻导致只要中原体量足够大,技术足够先进,西边军事威胁等同于并不存在。
燕地以北毛皮商人,宁可组织人去探索北方巨大冻土荒原,因为北方冻土荒原至少夏季还有纵横河流。
靠着简单轻便桦树皮船、火枪,可能百余人冒险小队就能够顺着夏日里北方广袤冻原上河流向西走到极远地方,收购那里毛皮做着,bao利生意。
无利不起早,没有人愿意为暂时看来既没有威胁和没有利益地方流血。
种种这些中原因素,促成这次谈判。
概念部分。
改旗易帜,改变旗号,中原会象征性地在秦都城驻扎少量部队宣示主权。
剩余概不管,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中原新兴阶层需要是市场和倾销地,而海运发展使得比之陆路有更低成本,其重心也是向南而非向西北。
双方人可以自由往来,通用货币。
作为回报,可以支援安西都护部分新式火枪以应对西边那个帝国威胁,允许出口些新式蒸汽机械。
而对如今远赴西域立国秦国而言,方面统治还不稳固,急需中原支持,至于说法理国号这些东西,于此时并不重要。
同时西域地是四战之地,秦国既要面临西边那个老大帝国威胁,也在考虑是不是南下去那些更为富庶印度地,去做那里统治者,毕竟那里才是真正富庶人口众多地方。
中原固然是好,富庶而又同文,但若是根本没有反攻中原可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这点卫鞅很清楚,十二年前他统兵西征时候,八千步兵万两千骑兵,就已经耗尽秦国后勤能力,这还是吴起之前直向西经营十余年结果。
就以此时远征后勤能力,可能双方能够集结三万部队越过荒凉区就已经算是竭尽全力。
对于中原如今真正统治阶层而言,苦寒西北方圆万里,可能还不如茫茫大海之中座可以种植香料、甘蔗岛屿。
况且路途遥远,贸易困难,除丝绸、军火和些瓷玻璃之类奢侈品,这条商路并不能支撑太多货物。
反倒是因为南海贸易商路发展,使得西域地区作为贸易通道重要性大为降低,中原将更多精力放到南方。
不只是南海之外,单单是江南,便还有大片尚未开发土地、尚未被征服原始族群。
西域地偏僻,富庶处距离中原太远,从秦旧都到如今秦新都,其实距离和从极西之地到秦新都差不多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