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层人愚蠢,这道理到哪儿都不会变;12治理老百姓,让他们糊里糊涂地听话就可以,不能让他们太聪明;13都是这个意思。
穷人过日子困难,对富人(贵族)难免有仇富情绪,特别是那些跟贵族打交道多些,没有距离感和敬畏感。孔子很担心这种趋势,他说,穷人要是喜欢,bao力,仇视富人,就会出乱子,特别是在富人为富不仁情况下。14
在颜家庄长大孔子最解老百姓心态,这关系到怎统治这些人。古代老百姓没文化,个共同点就是怕官府、怕老爷。到民国时候,阿Q上大堂还不由自主膝盖发软,跪在地上。所以孔子就教学生,你们以后当官,管老百姓,得端着架子,不能乱说乱笑,“君子不重,则不威”。15有分量,有威风,才镇得住老百姓。
现在看来有点滑稽。但那时老百姓就吃这套。别看阿Q那个小人物,他放胆闹起来也很难缠。要让他老实听话,就得板着脸拍惊堂木,不行再打几板子。孔子早年弟子很多都是穷人,颜家庄老乡亲。孔子得教他们怎当上等人,当老爷。那些阔学生,贵族子弟,不需要学这个,他们从小就有下人伺候,知道怎指使、驾驭下人,甚至比孔子还拿手。
中国后来历史,从战国列国搞变法,基本消灭贵族阶级,专制君主直接统治黎民百姓,社会阶级划分就不那明显,普通老百姓通过个人努力也能改变命运,进入官僚队伍。或者是底层造反、改朝换代,比如陈胜吴广造反,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阶级差别已经糊弄不老百姓。再到隋唐,科举制度建立,通过读书考试改变命运,成天经地义事。所以孔子时代世袭阶级观念,在后世中国并不是主流。
但放到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又是个特例,专制皇权和官僚机器成熟得太早。其他古代人类文明里,身份世袭制度更普遍、更长久,直持续到近代。所以欧洲、日本文化里,老百姓都有安分知足面,能接受祖辈传承下来职业身份,“工匠精神”,改变命运奢望不是那强烈,对社会上层也更尊重。换中国人就不行,都欲望很大,想金榜题名或造反g,m,变成达官显贵——他们宁有种乎?
“仁”很简单,也很复杂
孔子承认阶级差别、高低贵贱,但在这个基础上,他不主张贵族和统治者们为所欲为,而是号召他们对老百姓好点,让老百姓有条活路。他提倡“仁”,具体到政治和阶级关系上,就是号召贵族和当权者们别盘剥得太厉害,更别草菅人命。
这跟孔子出身有关。他童年时卑贱,在颜家庄下层老百姓中长大,知道老百姓也是人,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所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