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论证方法,正是
他劝贵族们别太奢侈,因为奢侈要靠本钱,就得剥削老百姓。他不光尽力帮颜家庄老乡亲们改善生活,还同情整个穷人阶级。
这种“仁政”观念,战国孟子更加重视,到处宣传。战国以后贵族阶级没有,但皇权和专制国家机器更厉害,控制社会和聚敛财富能力更强,所以“仁政”观念没有过时,两千多年传统社会里,直是主流意识形态。
另外,孔子“仁”观念,不局限在处理阶级关系上,而是所有人互相打交道准则。它道理最简单,就是“爱人”,对别人好,和别人处好关系。“仁”这个字字形,就是两个人形。
但味地好也不可能,还要有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你希望别人怎对待你,你就怎对待别人。其他切人与人相处准则,都可以从这条推导出来。比如,你想升官发财过好日子,你就应该尽量帮别人升官发财过好日子。孔子称这是“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心态里面,揣摩出别人心态和需求来,尽量帮助别人。17
这种思想方法看起来太简单,但它还真是中国古代文明独家特色。因为其他人类古文明多是宗教文明,人和人相处原则都要靠“神戒律”来确定。比如,人不能偷东西,在基督教《旧约》里面,这是上帝发布戒律;在伊斯兰教中,是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真主戒律;佛教里面,是佛祖释迦牟尼颁布。这些宗教信徒,就不用问人为啥不能偷东西,这是神赐经书里写,你照着做就行。
但按照孔子思路就是:你不希望别人偷你东西,那你就别去偷别人东西。其他各种道德戒律,或者说法律原则,都是这推导。国家政权运作,或者贵族对封地百姓管理,都应该贯彻这套道德和法律原则。
在没有“神”这个立法者前提下,孔子提供非常简单而高明社会规范来源。信宗教人总是担心:不信神人,没有神教导,岂不是要为所欲为,没有顾忌?其实他们没能理解到这层。
孔子有时拿这种论证方法给大贵族讲道理。比如他晚年时候,季氏族长季康子向孔子抱怨:最近老百姓结伙犯罪案子越来越多,社会没有安全感,该怎办?
孔子说:这些人偷、抢,都是值钱东西吧,这些东西您也喜欢啊。那些您不感兴趣东西,贼人也没兴趣,就算白给,他们也不会要。18
孔子这说,是在提醒季康子,你们季家聚敛财富太多,所以有些老百姓日子就过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去犯罪。你如果有点大局观念,别搜刮那厉害,让老百姓有条活路,他们也不至于走到这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