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当然只是个假设。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且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未来相去甚远。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世界,听起来像是部科幻小说,那他很可能是错。但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世界,听起来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意思,那他肯定是错。虽然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能确定就是切都会改变。
未来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特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先在第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同时,也建立起稳定身份认同。就算在15岁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和大城市贪婪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问题。在人生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50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能力做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速度加快、人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生之中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是谁”会变成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问题。
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所以在定年龄过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15岁时候,人生充满变化,你身体在成长,心智在发展,关系也在深化。切都在改变,切都如此新奇。你忙着自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新愿景在你面前展开,整个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但到50岁时候,你不想改变,大多数人也都放弃征服世界梦想。这辈子能看、能做、能买,好像也就那样。这时你更喜欢稳定。为手上这些技能、职业生涯、身份和世界观,你已经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并不想重新来过。为某件事费心力越多,放下它、为新事物挪出空间也就越困难。你虽然还是可能喜欢有些新体验、做些小调整,但对大多数50多岁人而言,并没有准备好彻底改变自己身份认同及性格深层架构。
这件事可以从神经学角度来解释。虽然成年人大脑并不像们过去以为那僵化,但和青少年大脑相比,可塑性还是差截儿。要让神经元重新连接、突触重新排列,实在是难如登天。然而在21世纪,“稳定”会是个们无福消受奢侈品。如果还想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