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验×敏感性”这个公式不仅改变们流行文化,甚至改变们对某些重量级议题看法,例如,战争。史上大多数时候,如果有人想知道某场战争究竟是否正义,他们会去问上帝、经文、王公贵族或牧师神父。但很少有人会去问问二等兵或般平民意见或感受。荷马、维吉尔和莎士比亚等人笔下战争叙事,都是以皇帝、将军和英雄行动为重点,虽然并未隐瞒战争苦痛,但是各种荣耀和英雄主义却提得更多。普通士兵出场方式,大概就像被巨人歌利亚屠杀成堆尸体,又或是混在欢呼人群之中,肩上举着胜利大卫。
让们以下面这幅画为例,主题是1631年9月17日布莱登菲尔德战役(BattleofBreitenfeld)。
图34让-雅克·瓦尔特:《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在画中,画家让–雅克·瓦尔特(Jean-JacquesWalter)赞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Adolph)带领军队在该日取得决定性胜利。古斯塔夫·阿道夫在画中英姿勃发,颇有战神气魄。这给人印象就是国王仿佛下棋棋手,指挥战场如同掌控棋局。至于那些棋子,大概就是些没什差别角色,或是背景里小点。这些人进攻、逃跑、被杀、死亡时有何感受,瓦尔特并不在意。他们就是群不知名小人物。
就算有些画家所画重点已经不是指挥官,而是战场本身,仍然是以种居高临下视角,更看重整体调度,而不是其中个体感受。举例来说,图35是由彼得·斯奈尔斯(PieterSnayers)所绘,是1620年11月白山战役(BattleofWhiteMountain)。
图35彼得·斯奈尔斯:《白山战役》
画中描绘天主教在30年战争中场著名胜利,击败反叛新教异端。斯奈尔斯煞费苦心,在画中记录各种阵型、布局及部队移动,庆贺这场胜利。观者很容易就能看出不同部队、各自武器,以及在战斗序列中位置。但对于小兵体验和感受,斯奈尔斯认为其重要性就远远不如部队。正如让–雅克·瓦尔特,斯奈尔斯所用视角也仿佛们是奥林匹斯山上众神,让们觉得战争就是个巨大棋局。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可能得用上放大镜),就会发现白山战役要比棋局复杂些。乍看像是抽象几何图像,细看才发现是血腥屠杀场面。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看清个别士兵面容,可能是在奔跑或逃跑、开枪或是执矛刺向敌人。然而就算这些场景,也要从整体画面定位来看,才有意义。如果看到炮弹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