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知道下町区生活,只见过与战后价值观保持致、为谋生而玩命工作成年人,看到这样场面后,就感觉自己进入高个档次世界。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有种令目眩文化气息。母亲在战后对长期灌输价值观是: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到大企业去就职,这是条人生成功之路。但当在爵士乐茶室里闲荡时,每每会觉得这样想法实在太老土、太落伍。
这说听上去很潇洒,但充其
。
只不过,对于大学毕业后登上固定轨道驶向未来这点,感觉不到有什魅力。
读大四是在1970年。从1960年到1970年,正是大学里学生运动6搞得如火如荼时期,运动起因是安保问题。当时,各所大学都遭到封锁,授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只要你交毕业论文,学校就会给你发张毕业证书,当时是这样个时代。
而日本社会呢,当时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期,音乐、戏剧之类文化演出开始大量涌现。于是乎,基本上不去学校,取而代之是整天流连在新宿带爵士乐茶室里。
说到在爵士乐茶室里聊那些话题,当时最时髦是存在主义、萨特和波伏娃,另外还有科林·威尔逊7,在当时也有很高人气。记得当时书包里也有本书,是《次郎物语》8,但没好意思拿出来。
对于个理工学部机械系大学生而言,存在主义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这反而激起向往。再说,最关键是,谈谈文学和哲学,聊聊学生运动,可以搭讪到大把女孩子。要说能够顺顺利利聊下来话题,那无非是本田汽车引擎如何如何之类,而这样话题女生是点不感兴趣。说出来很可怜,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
另外,成为大学生后,对这个社会构造有些朦朦胧胧认识,也明白接下来如果想事业有成话,就该想办法进入官僚阶层,还明白如果就职于制造业,那今后收入就堪忧。
如果要跻身官僚阶层,就必须通过高级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果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某家企业里做个工程师什,那顶多也就混到个二把手位置。这样未来有多大前途呢?意识到现实残酷。
当时,还有不少人气剧团(如“状况剧场”9“天井栈敷”10之类)里演员也会经常光顾爵士乐茶室。这帮家伙都是热情洋溢之人,几杯老酒下肚后会为不同戏剧观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还上演全武行。
在文化人世界里,干活从来都不是为维持生计,但他们居然还会上演这轰轰烈烈、你死活戏码,这对来说实在算是新鲜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