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煜自己也确实更认同韩熙载主张。
叔父李景达用兵很有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简单,南唐国很多人、包括有钱有势批人都不太愿意打仗,不顾所有人意愿强行把南唐国拖进战争,恐怕麻烦阻力都会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而且急于与周军开战本来就冒险。
不过要是周军在蜀国战败,情况就完全不同!
蜀国地形险恶,并不是那好打,历朝偶有强主在中原稳定时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周朝太后刚刚摄政国内尚不稳固,为急于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实在是过于冒险……可能中原战乱之地人就是这样,经常要拿国运押在场战争胜负上。当年周世宗刚刚登基,也是冒险走这种捷径;现在周朝太后及其家将又故技重施。
难道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应早做准备,而不是急着陷于泥潭。”
……庙堂上诸臣各抒己见,大概主张有三种:第种以李景达为首人想采取积极姿态,趁现在进攻荆州、江北二地,势必马上与大周为敌,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种韩熙载等人,倾向认为周军无法攻下蜀国,预料中原要陷入混乱,坐等更稳妥时机再动手。
第三种比较消极,觉得周朝依旧强大,大势已经进入统阶段。建议迁都洪州,离开周朝、吴越南北夹击事态金陵,对周朝保持恭顺……以后怎办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势没法阻挡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富贵。
就在这时,国主问道:“太子怎不说话?”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坚持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叛乱”短暂时期,表现得非常好,完全和父亲条心,深受国主信任。
李煜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做上太子时也不易。朝中有人反对,反对者多认为他游山玩水沉迷音乐诗赋、怕耽误大事,找些借口说他没有儿子云云;但此事在这个世道并不太要紧,养子也可以继承,李煜更容易点、急着就从兄弟家抱养个岁多男童作为儿子,问题完全解决。
“儿臣更赞成韩舍人(户部侍郎、中书舍人韩熙载)主张。”李煜谨言道,没有太多话,但这句话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前李煜没有开口,但并不是没有听没有想。
李煜远远地看父亲时,觉得父王真有点苍老,不是年龄老(也就四十出头),而是表现出来气度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当年开疆辟土攻灭闽楚时志气已经不在,这样状况下,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达主张;而迁都坐等投降,可能父王时还无法接受,毕竟他也曾有过辉煌时候、堪称位有作为君主。
所以李煜认为韩熙载主张是最得父王认可;自己支持他,正好和父王站在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