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初春,还在上高中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个叫西村坪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K市八中学生使用。
学校领导野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如果教材编得好,说不定整个K市教育系统都会使用,又说不定炮打响,整个L省,甚至全国初高中都会使用。到那时,K市八中这“伟大创举”就会因为具有历史意义而被写进中国教育史。
这个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举动,在当时算是“创新”,因为“教育要改革”嘛。文化大g,m前使用那些教材,都是“封、资、修”套,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那样:“长期以来,被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们统治着。”文化大g,m开始后,虽然教材再改写,但还是赶不上形势飞速变化。你今天才写“林彪大战平型关”,歌颂林副主席英勇善战,过几天就传来林彪叛逃、座机坠毁温都尔汗消息,你那教材就又得变。
至于让学生去编教材,正是教育g,m标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总而言之,就是贵在创新嘛。
跟静秋起被选中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和个男孩,都是平时作文成绩比较好学生。这行人被称为“K市八中教改小组”,带队是工宣队李师傅,三十多岁,人比较活跃,会唱点歌,拉点二胡,据说是因为身体不大好,在工厂也干不什活,就被派到学校来当工宣队员。
学校陈副校长算是队副,再加上位教高中语文罗老师,这行七人就在个春寒料峭日子,向着西村坪出发。
从K市到西村坪,要先乘长途汽车到K县县城,虽说只有三十多里地,但汽车往往要开个把小时,绕来绕去接人。K县县城离西村坪还有八九里地,这段路就靠脚走。
静秋他们行人到K县,就遇到在那里迎接他们西村坪张村长,说来他也是个威威赫赫人物,在K县K市都颇有名气,因为他村子是“农业学大寨”先进村,又有辉煌抗日历史,所以张村长名字也比较响亮。
不过在静秋看来,张村长也就是个个子不高中年男人,很瘦,头发掉得差不多,背也有点弓,长相也很般,不符合当时对英雄人物脸谱化描写:身材魁梧,脸庞黑红,浓眉大眼。静秋马上开始担心,这样个人物,怎样才能把他塑造成个“高、大、全”英雄形象呢?看来这教材真得靠“编”。
话说这行七人,个个把自己行李打成个军人背包样东西,背包绳捆法是标准“三横压两竖”,每人手里还提着脸盆牙刷之类小件日用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